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论述了中华文明连续性与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辩证关系,强调“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考古研究证明,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4年3月22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入选。王庄遗址是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发现的环壕遗迹、高等级墓葬及出土遗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图为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出土的玉器。新华社发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活动办公室供图
中华文明善于在积极借鉴吸收外来文明先进因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中华先民从西亚学来用石范制作简单的铜制工具和武器的技术后,与此前已经掌握的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相结合,在夏代后期,发明了用范铸法制作青铜容器的技术,经过商代和西周的发展,产生了在世界文明中首屈一指的青铜文明。大约距今3000年前,冶铁术由中亚地区传入我国西北地区。西亚和中亚地区的冶铁术是用块炼法,这种冶铁技术传到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之后,中华先民吸收借鉴了铜器铸造的方法,发明了范铸法铸造铁器技术,此后又发明了铸铁脱碳的技术,生产出硬度和韧性兼备的脱碳钢。汉代以后,中华先民又先后发明了炒钢、灌钢等工艺技术,极大促进了铁器的普及,为汉代及以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统一性是中华文明得以连绵不断的重要原因。从距今5000多年前各区域“满天星斗”式的文明起源模式到距今4300年左右,中原地区势力集团持续崛起,影响日益增强。再到夏、商和西周王朝时期逐步完善的礼乐制度、宗法制度等,再加上冶金术等先进的手工业工艺技术,使中原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如同恒星吸引着行星,使周围广大地区的族群和集团仰慕华夏文化、学习华夏文化,愿意加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产生明显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使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像滚雪球一样,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向内的凝聚力是中华文明保持统一性、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的重要基因。
包容性使中华文明持续发展壮大。这突出表现在中原地区的势力集团积极吸纳周围其他区域先进的文明因素,不断丰富自己。比如,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可以看到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以及黄河上游地区文化因素的存在。作为二里头文化玉礼器的重要器类玉璋,最早出现于海岱地区,后被中原集团所吸收,并赋予祭祀器具的功能,在夏代后期和商代向四周广泛传播。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就出土了很多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器。各区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中华文明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也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同时,中华文明还积极吸收外来文明的元素,比如在汉代,通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域外文明传入中国,佛教就是突出代表。唐代国际交流频繁,唐代乐舞中有天竺乐、高丽乐等,正是由于开放包容,才形成了高度发达、丰富多彩的唐文明。
和平性有利于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爱好和平,深知只有和平才能让文明得以不断延续发展。中华民族具有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以和为贵的理念和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与各国交往中,中华民族一直主张和平合作、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和平交流的桥梁。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播下了和平、合作和友谊的种子,留下千古佳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面对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更多内容,详见王巍同志文章《从考古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策划:魏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