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大年初三,朱之文的家门口挤满了来给他拜年的人。这些人明面上是拜年,实际上是趁机向朱之文索要红包。
这种嚣张跋扈的行为,不仅让围观的网友感到震惊,也让大衣嫂气愤不已。她堵在门口,阻止这些人进门,却遭到了一些村民的推搡和谩骂。
这个新年大衣哥有苦说不出啊!
成名,本应是梦想实现的喜悦,是人生逆袭的辉煌,然而,对于朱之文来说,成名却像是一把双刃剑,为他带来了财富和荣耀的同时,也将他推入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无奈的旋涡中心。
从小热爱唱歌的他,却因为贫困的家庭条件,只能将这份爱好深埋心底,日复一日地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
曾经的朱之文,是村子里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他的歌声在一些人听来是“不务正业”,是“游手好闲”。这样的他却在上了电视之后一炮而红。
他独特的嗓音、朴实的形象,以及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也让他成为了时代的焦点。
当他成名后,却变成了村民眼中的“摇钱树”,他们开始争先恐后地与他合影,向他借钱,甚至直播他的生活。
大衣哥朱之文自从出名之后,就成了村里人的公共“提款机”。每个人都认为朱之文钱多的花不完,向他借钱根本不用还。
大衣哥不是一个小气的人,这些年他借出去了将近100多万。甚至有人抬着生病的老人堵在他门前要医药费。
这就是大衣哥缺少人情世故的地方了。如果大衣哥直接给每个人发红包,发个一百万,然后搬到村里去住,每个人都要说他好。
如今这样不明不白的借出去,大家还会互相攀比,为什么我借的少,你借的多,对大衣哥不仅不感恩,还会记恨。
大衣哥出力不讨好!他用自己赚来的钱为家乡做了很多实事,他将村里泥泞不堪的土路修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但是有的村民抱怨新修的公路没有修到自家门口,嫌他捐赠的健身器材不够多,甚至觉得他赚了那么多钱,就应该分给大家一些。
他们忘记了,大衣哥的财富是他自己辛苦打拼得来的,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然而,他却没有想到,这些所谓的“借款”,最终都变成了有借无还的“索取”。
他越是付出,村民就越是贪婪,越是得寸进尺。几乎是对着大衣哥喊:“快给我们钱!”,仿佛大衣哥欠了他们似的。
他善良淳朴的性格,让他不懂拒绝,也不好意思拒绝。儿女们曾经提出到城里去买房子,搬家离开农村。
然而大衣哥却是一个十分传统的中国农民,就算去过北京上海,登上了全国最大的舞台,住过了五星级酒店。
朱之文仍旧觉得,村里才是他的根,离开了他的农村小院,他就浑身不自在。这种“老好人”的性格,让大衣哥陷入了困境。
当一个人的财富远远的超出了他的认知水平,那他是守不住财的。
大衣哥天天生活在村里,不跟村民们拉开距离,这只能增长别人的嫉妒。凭什么大家都是这一亩三分地,你轻轻松松就能赚钱?
如果大衣哥能像诸多明星一样,成名之后马上离开老家,一年只回家一次,那么当他回家的时候,村民们大概率会热情的欢迎他,看热闹。
大衣哥的认知与财富的不匹配还体现在他对孩子教育上。在成名有钱之后,他并没有重视孩子的教育,想着让孩子更上一个阶梯。
反而十分简单的直接的让儿子在未到法定年龄就早早结婚,急着抱孙子。并且他还幻想着,儿子能够像他一样继续做个老实的农民。
结果大衣哥的儿子才22岁,就已经二婚了。一个年轻人,父亲不许他进城打工,不许他直播带货,也没上过学,每天待在村里,除了谈恋爱还能干什么。
大衣哥的儿子初中就辍学,不仅不爱学习,人也十分的呆。他的前妻是一位十分勤劳能干的姑娘,有朱之文这么好的资源,她一直学着怎么直播,卖货。
这位儿媳妇成功的开起了工作室和公司,可以说是成功帮助大衣哥把流量变现了。大衣哥的亲儿子却除了长胖,什么都没有做。
儿媳妇曾经希望他学习一些电脑和视频技术,给自己打辅助。但是每次学技术,都要大衣哥夫妻俩陪着他,逼着他,带着他才学,最终妻子受不了他的呆滞,一走了之。
而大衣哥的女儿更是从吃到了200斤,每天呆在家里不出门。
三流的父母让孩子花钱,二流的父母跟孩子谈钱,一流的父母教孩子赚钱。
大衣哥对子女的溺爱,让他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工作的热情。
大衣哥的遭遇,让人不禁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村民的这种贪婪和无理行为?是贫困导致了他们的心理扭曲,还是名利的诱惑让他们迷失了本性?
“穷山恶水出刁民”的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也反映了部分地区的社会现状。在名利的照耀下,一些村民的真实面目暴露无遗。
他们对待大衣哥的态度,也随着他的成名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将贫困视为自己作恶的理由,将仇富心理投射到那些比自己富有的人身上。
一些村民的贪婪行为,反映了人性中“贪得无厌”的一面。利用他人的善良,肆无忌惮地索取,甚至恩将仇报。
然而贫困并非是作恶的借口,更不是道德沦丧的理由。大衣哥渴望回归本真,过上无人打扰的普通生活,不离开老家似乎是不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