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出当下内娱里话题度最高的综艺类型,演技综艺肯定会进入讨论范围。
论热度,每一部演技综艺的推出都能成为彼时的全民爆款,热度与话题齐飞,层出不穷的名场面为各大平台的影视区up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论价值,在综艺越来越成为影视行业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和成为与其他行业深度耦合的重要通路的当下,演技综艺能够不断发掘出新的人才,实打实地为行业输送新鲜血液;
可偏偏是这样一种观众爱看且又具有很大行业价值的门类,成为了观感分化的重灾区。这一次,同样的剧情发生在了刚开播的《演员请就位3》身上,有许多人把演技综艺视作「乐子综艺」,在对这些演技片段进行狂欢式的消费过程中,在嘲笑、质疑声中,再次确认「内娱丸辣」。
1号始终认为,这种诡异的现象非常不符合常理。并且,当网友用「牛鬼蛇神」「群魔乱舞」这类带有强烈价值判断的词汇来形容一档演技综艺时,1号始终保持警惕,仿佛扯开行业遮羞布,化身行业照妖镜变成了一种十恶不赦的罪行。
不妨在我们看到类似「禁止虐待老人」这类弹幕时,为以下问题留下一丝思考的空间:
究竟什么是乱象?
毫无疑问,《演员请就位3》节目上线后,最受争议的当属「表演之城」和选定「赛道」后诸多演员令人难忘的表演发挥。
许佳琪用非常夸张的行为来COS猫咪,「本色出演」的杨子一口一个「西门庆庆」以及抱头痛哭的「大侠」,饰演的本是盲人算命摊主却脱口而出「两个人」的李茂;一言不合便下跪的总裁,让章子怡直呼「真是开了眼了」;以及大量的嘶吼和哭戏,妄图以此吸引导师的注意力……
这些当然属于行业乱象:当演员们选择了一种更具「流量」的演法后,表演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陈凯歌的点评可谓一语中的:许多演员「演」的痕迹过重。越是努力地演,反而变成了刻意地演。
但在1号看来,更为重要的是,《演员请就位3》揭露行业乱象的目的,并不是期望以行业自戕的方式获得流量和关注,相反,它在以综艺的视角带领观众去探究乱象背后的根源。
不妨把进度条拉到「表演之城」之前,特邀导师惠英红与市场导师杨晓培面对全体演员进行的「灵魂拷问」环节。
「哪些演员整过容?」「哪些演员曾被换角」这些尖锐的设问,旨在从「考察专业能力、预测行业潜力、了解行业认知度、评估工作态度」四个维度对演员价值进行初步的预估。在这个拷问中,1号捕捉到了许多琐碎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点:
演员们普遍认为自己没有代表作;不少演员有过剧本被抢、角色被换的经历;一些演员之所以出演过豆瓣3分以下的作品,是因为自己「读剧本能力有限」,或者都没有拿到过完整的剧本;而谈到直播带货,我们听到了一句非常普通但又有所触动的话:「我要养家」。这些矛盾、冲突、挫败与妥协,才是影视行业的真实底色。
现在,社交舆论里往往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如同我们常常轻易地把一部作品的主创冠以「资本」,我们也常常简单粗暴地以「208」这个数字对整个演员群体进行以偏概全,其背后的逻辑,莫过于简单的认为所有的演员在国内影视生态链中都占据着强势和高薪的位置。而《演员请就位3》在呈现行业乱象时,已经悄然揭示了演员生态的真相:除去少数头部演员,其中不乏从普通人一步步走到台前的普通小演员,他们都是影视工业体系里的普通「影视打工人」。
这,是一次非常准确、手术刀般的祛魅。
所以,如同其他行业一样,入行的人并非都是接受过系统性专业训练的从业者,他们的来源五花八门。于是,我们看到演员面孔里不仅有沉寂已久重回大众视野的金巧巧,亦有许多演员行业的新生面孔马启越、张婉莹、赵蕴卓等,以及锤娜丽莎、代高政、张百乔等跨界演员参与。每个人选择入行演员的契机、途径和价值理念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所以,如同其他行业的打工人一样,个体的行业技能并不随着工龄的增长而呈现出线性上升的趋势,程式化的工作反而会不断消耗个体的职业热忱。即使是存在不少自由发挥空间的表演也不例外,看似可以天马行空,实际上同样具有程式化的既定框架。因此,许多演员的表演技能在经历了岁月的蹉跎后,有的坠落倒退,有的则原地打转。
所谓乱象,其根源在于行业生态的参差。而只有揭示了乱象背后的行业生态,《演员请就位3》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一个简单的常识:如果一个行业单纯以空洞的道德感来约束职业行为,必然走向失败。
影视行业同样如此。如果演技综艺只是简单聚拢一批演员,让导师们对其稚嫩的演技进行无情批判,试问,如果一个普通演员始终认为自己对演技的专注和热忱,与对职业上升的渴望是两条无法相交的平行线,那他对演技的磨练和对演员职业感的认同又能燃烧多久?此时单纯呼吁他们去磨练演技,自然是缘木求鱼。
因此,对演技综艺而言,作为「破」的揭露乱象容易,但作为「立」的搭建可持续的人才成长链路更为关键,也尤为不易。
对此,《演员请就位3》非常具有创造力地给出了一套新的解法——
「赛道」。
选择以「赛道」作为解法,恰恰基于对当下影视行业的深刻认知:从行业维度看,观众喜好与审美的多元化,造就了影视题材日益分化的新局面;而从演员职业发展的维度来看,深耕某个最适合自己的赛道,是实现「入席」的最有力途径。
而在如何去落实「赛道」解法上,《演员请就位3》的slogan「想入席,先入戏」便是其思路的展现。入戏,对症个体表演技艺的提升;入席,对应的是人才成长链路的疏通。
「入戏」,意味着用最真诚的态度去敬畏表演艺术。
在「表演之城」里,我们看到张百乔饰演的自闭症商贩,演出了一种「既悲苦,又高兴」的人物感觉,赢得了陈凯歌导演的称赞;饰演卖身换草席只求为父母下葬的女孩宋伊人,眼神里写满了凄楚的破碎感;虽然演技还有提升空间,但在十年成为影帝的豪言壮语里,我们看到的是张亮触底反弹的决心;即使是不断被导师们诘问的杨子,也在舞台上坦诚谈到自己「是拿出来勇气,来找锐评」。
而导师们所发挥的功能,则是帮助演员重新发现和审视自己。尽管章子怡对张嘉元在表演时的轻浮给予了严厉批评,但她又会仔细观察他在看孙丞潇表演时的精神状态,进而发现了他应该展现出自己「安静一面的力量」;陈凯歌导演的金句可以汇集为一部表演方法论:「表演是『内心充沛了,表面举重若轻』」「表演的目的『不是表现你能下泪』」……这些点评中既有高标准的犀利与严苛,更饱含对后辈演员的真切关怀。而吴镇宇与于佩尔的对手戏则为演员们亲身示范了「表演不需要太多你来我往,而是需要情感的传递」的理念。
而「入席」,意味着持续用行业发展的眼光去反哺演员培养。
在导师选择上,除了以陈凯歌、章子怡、惠英红、吴镇宇、王志飞、王丽云来保障演技指导的权威性与专业性之外,以出品过众多深受市场与观众好评的制片人杨晓培作为「市场导师」,为演员的表演提供市场维度的优化建议;同样,在中国影视内容大踏步迈向全球市场的趋势下,节目邀请了法国国宝级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为特邀国际导师,为演员们提供诠释表演的国际视野。
在赛制设计上,除了目前已看到的通过50个市场调研赛道,帮助演员去除职业迷茫的迷雾,《演员请就位3》通过四个阶段的策划设计,还原行业选角、定妆试戏、争取角色、跑组排练、片场拍摄等一系列真实过程,一步步推进演员的成长与蜕变。并且,节目在延续《演员请就位》IP经典SAB定级模式的基础上,将加入观众考核、行业考核等环节,让演员直面市场,将发声和选择的权利还给观众,由导演、观众、行业,共同选择希望看到的演员,也让真正值得被看见的演员实现有效曝光。
1号坚信,在这样的努力之下,让更多优秀演员既「入戏」又「入席」,并非遥不可及。
在1号看来,《演员请就位3》其实就是在扎实的做好一件事:选出兼具演艺追求、观众认可和行业价值的潜力演员,通过综艺的托举,让更多优秀的好演员上桌,让值得被看见的演员,被观众和行业看见。
这个过程,必然是一个打碎重组、回炉重造的漫长过程,也必然会面临纷纷争议。只不过,不论观众选择以批判的视角去谴责还是以娱乐的心态去消费,都不应该对节目本身的初心、使命与价值进行否定。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演技综艺能够在当下的内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答案或许在于:演技综艺的高价值,恰恰源于其敢对行业进行自我否定与自我革新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