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向 向
编辑 / 阿 笔
运营 / 狮子座
捷报频传!
日前,《哪吒2》的累计票房已经超过了《头脑特工队2》,截至2月18日,票房成绩突破123亿元,喜提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冠军。而在《哪吒2》的加持下,2025年的票房大盘也已经水灵灵地突破了200亿,处处洋溢着开门红的喜悦。
在各种票房成绩的喜报中,却有一则误传。一些短视频赞扬了《哪吒2》的动画特效是由中国动画公司举全中国动画工业力量的万麟甲,但误传了一部分公司承担的特效场次,《哪吒2》的特效总监亲自上小红书辟谣,把正确的工作放到了正确的公司头上。
博文最后他提到:“看到很多影迷观众都是看完电影所有的字幕才离场,真的很感动,感谢所有人对制作团队的支持,凝聚了全国众多优秀的动画公司,真正意义上动画界的万鳞甲!”
对中国电影来说,《哪吒2》是最新的电影票房神话,但对于中国动画人来说,《哪吒2》或许是一封足够精致且真诚的对过去坚守与迷惘的动画人的回信。
新时代的动画工业化神话
有很多观众跟kk一样,看完《哪吒2》坐在影院等彩蛋,注意到了片尾超长的字幕。根据官方给出的数据,最后密密麻麻的艺术家名单,共有4000多人。
《哪吒2》片尾的字幕把制作公司分类为联合制作公司、制作团队、美术服务、数字资产、视觉制作、动画制作等多个类别。
kk统计了最终字幕里所有的公司,共有138家制作公司参与了《哪吒2》的制作。但这138家公司也包括了配音、音乐制作以及海报设计等参与者,不过动画特效公司依旧规模庞大,其中,中国本土公司的占比超九成。
另外,根据第三方工商信息统计平台显示,这138家企业中,微型企业占比44.4%,小型企业占比42.7%,小微企业占到80%以上。
如果拆解两部《哪吒》的故事,技术上是这样构成的:第一部《魔童降世》全片1864个镜头,特效镜头1400个;第二部《魔童闹海》,全片2427个镜头,特效镜头1948个。特效镜头没有翻倍,但角色数量翻倍了,同时一千多个镜头需要再细化到场景、角色、渲染,对应着无数的细节,也对应着无数的工作量,而整个后期制作的时间,却只花了三年。
放在任何一个动画工作室上,都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艰巨任务。
饺子导演在《哪吒1》制作时就直言,几乎中国所有的动画制作公司他都找遍了。实际上,许多公司的名字观众们不熟,作品却很熟。比如:倍视传媒也是《流浪地球》的特效操刀者,华强方特的《熊出没》和春节档握手超过十年,还有《凡人修仙传》背后的原力……
对于每个制作公司,分到的工程内容可能只有非常细微的一部分,但kk却在海量来自不同地区的报道中,看到了不同的公司认真叙述了自己承担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的时长,在哪怕只是宏大场景中微小的一部分,也用尽了心血。
那些人物细腻生动的表情,精致的衣服纹理、清晰可见的毛发,背后对应着的都是最先进的动作捕捉、流体模拟以及不同的例子系统。15分钟的“三界大战”长镜头融合了水墨渲染与粒子特效,单帧渲染就耗时48小时。
而我们看到的哪吒每一次挥舞混天绫,乾坤圈每一次撞击,背后确实飘带飘动的轨迹的精确计算,甚至,特效团队甚至开发了“乾坤圈粒子破碎算法”,让每个金属碎片飞溅轨迹都符合空气动力学。
咬合的齿轮
一个疑问:该如何管理和协调4000多个人的庞大生产团队?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哪吒2》更像一个云上的大型工作室。
只是,又如何协调?制片方采用了“模块化管理”模式,将整个项目分解为26个独立模块。业内人士表示,这个流程化探索也是动画产业从“作坊式生产”到“工业化协作”的跃迁。
另外,kk注意到,《哪吒2》背后的动画公司主要集中在几个区域,包括北京、成都、上海、苏州、深圳、武汉和杭州等地,各区域的集群效应十分明显。
位于成都的可可豆动画;位于南京的原力、位于苏州的红鲸、位于无锡的Base FX;位于杭州的花果山传媒;以及位于北京的深海十月和追光等大型团队,向周边小型团队进一步辐射,从而进一步实现跨区域的协作。
在影片字幕中也重点标注了四川省重点项目的字样。实际上,在这些城市产生动画产业的集群也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扶持。以四川为例:政府积极布局相关产业园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多类型的虚拟摄影棚、多功能演播厅。同时建设高标准网络基础设施,为实时远程协作等业务提供坚实支撑。
而杭州市区也自2005年起从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中单独设立动漫游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滚动用于对动漫游戏产业的奖励、资助、贴息等。
根据红星新闻报道,仅在可可豆动画入驻的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内,就包括千鸟动画、成都原力动画、墨境天合视效等多个相关企业共同入驻。云海天聚总经理韩云龙,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为了更好地配合工作,云海天聚派遣了近30名员工分批入驻可可豆动画办公,在内部的工作时间长达两年多。
跨公司合作并不是易事。成都千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孙路在接受成都日报采访时谈到:合作的每家公司在制作流程、技术标准、使用的软件以及流程工具上都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整合上下游各家公司的工作流程,从不同的工作流程中获取资源和文件,并将其融入统一的工作流中,成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从结果来看,毫无疑问,这个几乎横跨整个中国,集138家不同公司的生产力于一体的大型工作室,如同密切咬合的138支大大小小的齿轮,最终帮助《哪吒2》完成了视效的突破。
工业本身是种美学
可以说,饺子的《哪吒》项目几乎见证了中国动画工业体系的重整。
2014年,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看到饺子的《哪吒1》的剧本时,“大圣”尚未归来,而彼时,原力动画还在因为被选中成为梦工厂《驯龙记》电视项目的合作伙伴而欣喜,Base FX也还仅仅作为《星球大战》的部分制作而被视为国内动画的佼佼者。
但对《哪吒》和饺子来说,2014年的中国动画,依旧缺乏让想法落地成现实的能力,当时《哪吒》的剧本放眼看过去,全是技术难点。很大程度上来说,正是需求升级促进了产业改革。
和饺子同样怀揣着梦想的,还有王长田。2016年,光线传媒宣布,由彩条舞影业继续对可可豆动画注资,同时宣布,还让其参股的20余家动画工作室构成协同网络,使得可可豆动画可以获得Base FX的流体特效技术支持、红鲤文化的场景建模外包服务。
这一举措也为《哪吒》打下了厚实的技术基础,协同网络的模式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并最终促成了如今多地协作的模式,核心团队也保留到了如今。据《哪吒2》的特效总监石超群的小红书内容显示,Base FX和Monk团队合作完成了土拨鼠场次的特效。
而《哪吒2》大量的特效场次都并非由单一公司完成。石超群还提到“由于《哪吒2》的特效体量巨大,任何一场特效都涉及多个团队参与,不同的公司负责不同的环节,其中包括动画制作、三维资产、特效合成等。这些所有团队在电影的幕后名单中都有清晰的环节展示。”
从2019年《哪吒1》拿下50亿+票房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国动画电影在画面上取得突破,在票房上取得不俗的成绩,追光、彩条屋、光线传媒在互相影响之下,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中式写意3D风格,不同于日本动漫早已登峰造极的二维简约线条,也不同于欧美话语体系下的夸张又写实的3D,而是独属于东方色彩的精美。
工业本身是种美学,他由创意催生,并由创意淬炼,在一次又一次磨练中,在时光的催化下让梦想生成现实。当饺子的第一部动画《打,打个大西瓜》拿到国际奖项,也让他得到动画圈认可时,他回忆起来提到的却是“当时最大的技术突破是用盗版软件实现了好莱坞级粒子特效。”
到今天,根据2025年《中国动画产业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动画制作外包基地之一。尤其在三维动画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包括行业中的头部企业在内,有接近20万人在参与好莱坞动画电影及游戏CG外包。
由中国动画人托举下诞生的《哪吒2》,也用票房成绩证明,自2015年《大圣归来》后的10年,在无数动画人前赴后继地创新与燃烧下,中国动画电影工业,正成长为有血有肉,由精密齿轮咬合,足以迸发惊人的生产力与创举的工业力量。
虽然现阶段的中国动画在生产工业上有了跨越式的提升,但依旧尚未摆脱对经典神话IP的依赖。而未来,如果能在电影院看到更多题材、画风的中国动画百花齐放,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动画工业长虹的时候吧。
图源:文娱Talk、微博、豆瓣、小红书,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