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些努力的人们呐,奔走在无数春秋冬夏,还坚守着那份倔强……”
前天央视元宵晚会上,歌手刘宇宁的一曲《努力的人》,感动了许多观众。而他的身后,站着一群特殊的“合唱”者——他们身穿印有“无障碍转播”的T恤,伴随着歌曲舞动双手。这些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手语演员参与了今年央视春晚的无障碍转播(听障版),让全中国数千万的听障者,首次“听”见了春晚舞台的精彩。
让听障者“听”见舞台有多不容易?记者采访了曾和团队共同编排杭州市市歌《梦想天堂》手语版的“手语姐姐”毛董莱。
第一个难关,就是歌词的表达。
手语从语句语序,到词意表达,和普通话都有很大的区别,“国家通用手语的词汇量不到九千个词,而中文博大精深,要精准表达每一句歌词,可以想象有多难。”
日常的手语表达,可以采用直译,也可采用意译。而在歌词的手语表达上,因为要考虑美观、适应舞美的标准,更多采用的是意译。
比如《梦想天堂》中有一句“让有爱的心门不再关上”,如果直译的话,最后的“关”是一个双手闭合的动作,缺乏美感。而意译则是“让”“爱”“心”“打开”,表达更积极也更好看。“每句歌词都需要仔细推敲、反复调整,直到找到最佳的表达。”毛董莱说,当时《梦想天堂》手语版光动作设计就耗费了一周左右的时间。
此外,歌曲的情绪和节奏,也是重点。表演中,手语演员们会有比较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表情,而舞台的前方也有多位专业指导老师提醒着动作和打着节拍,这也是情绪表达和把控节奏的关键。“节奏越快、挑战难度更高,既要保持速度又不能遗漏手语动作,这对体力消耗非常大。”
“无论是快乐还是哀愁的情绪,都会要求演员清晰表达。”毛董莱说,这就需要演员平时多加练习、熟悉歌词的含义,有时候会对着演出者的口形,一遍遍反复练习,才能呈现出最终的效果。
在今年的春晚无障碍转播舞台上,科技的进步,也让毛董莱感到很方便,“比如AI实时字幕,就在听障者和健全人之间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期待未来可以研发更多AI字幕产品,例如AI眼镜等,以实现无障碍沟通的便捷性。”
无论是无障碍转播还是AI字幕技术的运用,都让90后听障小伙管升声欣喜,“这些对于推广手语来说,都非常重要。”去年,他参与了全国首个无声说唱《山河图》的录制。那是管升声第一次感受到“唱歌”的魅力,“唱歌的手语很有美感,很优雅。”为了几秒钟的镜头,他花大量时间反复练习,直到卡点准确并形成肌肉记忆,“当最终视频出来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太酷了,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