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患有脑瘫的刘春和(饰)勇敢冲破身心的枷锁,为外婆(林晓杰饰)圆梦舞台的同时,也弥合了与母亲(蒋勤勤饰)的关系,并努力寻求着自己人生的坐标,在经历一个盛夏的蜕变后,他终于踏上了新的旅程。
《小小的我》电影画面
坚守初心 直面品质与营销的双重挑战
主演易烊千玺会如何出演一位脑瘫患者?他会如何塑造自己变成刘春和?这是《小小的我》上映前给观众留下的最大悬念。前期宣传中,主演易烊千玺均以远景、背影、肢体特写等方式出现,直到电影正式上映,始终未见正脸的刘春和终于回过头来,向观众正式做自我介绍。
电影剧照
《小小的我》将神秘进行到底的营销,是吸引观众去电影院的看点之一。
碎片化消费在这几年不仅改变了营销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电影内容的生产方式。《小小的我》没有刻意去“讨好”市场,从营销到创作,选择“把电影还给电影本身”,通过克制和不煽情的配乐,带有温度的细腻镜头去讲故事,也一路跟拍记录了主创们真诚创作的历程。纪录片《小小的我们》里,各个部门的主创一起跟脑瘫患者及他们的家庭深入交流,所以《小小的我》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片段,真实还原脑瘫患者和其家庭的困境。
宣发合力 “粉丝”也能释放“正向价值”
从《少年的你》到《小小的我》,易烊千玺已完成从“爱豆”到演员的蜕变。他以一个“好演员”的标准在要求自己。
陪着易烊千玺一起成长的还有他的粉丝。2024年11月在东京电影节首映上,很多粉丝已经提前欣赏过这部作品,但粉丝们都默契地维护着这份惊喜,没有让屏摄满天飞,这让《小小的我》的“神秘感”营销得以实现。《小小的我》上映前预售票房已经破亿,为电影在“跨年档大战”中抢占先机。
在真金白银购票之外,粉丝的宣发动作更多是潜移默化式的。“星粉关系”双向奔赴,也成为该片电影宣传的坚实力量之一。
主打“真实”接纳多元视角打破刻板印象
《小小的我》究竟是不是消费残疾人?雅雅这个角色是不是合理?观众对于这些问题仍可以持有自己的观点,但《小小的我》这部电影的价值也正是让更多观众关注这个话题,让多元的视角被看到。
在纪录片《小小的我们》中,主创们采访了大量脑瘫患者和他们的家庭,认真聆听他们的故事,最后才能呈现出一个真实立体的“刘春和”,以及他充满爱与痛的人际关系。剧组找到三位脑瘫患者做电影的幕后顾问,邀请他们去东京电影节观看首映,用温暖的镜头记录下他们的生活故事。
影片中刘春和去培训机构讲课那场戏,台下的小朋友们并不知道是在拍戏,他们误以为面前真的是一位脑瘫患者,没见过这一切的孩子们会嘲笑。纪录片拍下导演和编剧在现场引导小朋友们要如何正确对待脑瘫患者群体的一幕,电影则记录下了孩子们真实的反应,在镜头里用这伤人的情节警醒观众,我们不应该如此对待脑瘫患者。
记录和真实呈现本身就是意义,这样“改变”才会慢慢发生。
在网络上,有很多脑瘫患者观众看完电影后分享道,电影记录的就是他们最真实的生活,他们不觉得这是被消费。他们也希望自己的需求被看到,渴望被当作普通人。《小小的我》的确改变着观众们对脑瘫患者的刻板印象,很多观众都在网上分享,以后会用看待正常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荧幕之外《小小的我》续写社会责任
《小小的我》在影院上映的同时,也在线下为推动残障人士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贡献力量。《小小的我》联合多家影城推出无障碍观影服务,设置轮椅观影专座,为更多残障人士走出家门、享受娱乐服务提供便利;发起《苔花公约》,呼吁越来越多的社会机构和企业加入其中,一起为残障人士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在我国,约有8500万残障人士,他们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障碍,如不便利的出行条件、不友善的社会眼光等等……《小小的我》不仅通过电影让大家意识到这些问题,也在后续行动中呼吁全社会共同解决问题,电影的力量在这一刻具象化,电影的价值也在此刻更加凸显。(文晶、杨晋亚、张芸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