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涉过愤怒的海》,我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
但看到很多人夸是“今年最佳国产片”,我又忍不住怀疑:难道是我的审美问题?
但想了几天,我更加确定——它不值得那么高的赞誉。
至少,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它本该具有的批判性,其实是顾左右而言其他的。
当然,我不否定这部电影的突破:比如说对暴力与仇恨赤裸裸的呈现,以及在视听语言上的极致与放飞。
当然,还包括了对原生家庭,对“父权”的批判,也让很多人得到了共鸣。
在“父母皆祸害”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隐秘心事的今天,敢于把这句话堂而皇之地拍出来,浓缩为老金被吊死那个镜头——即使只是作为女儿的梦境出现,也足够大胆。
但即使有这么多优点,仍旧无法掩盖它的缺陷与软弱。
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创作者自以为是、迂腐傲慢。
01
老金爱不爱女儿?
首先在老金到底爱不爱女儿这个点上,就是拧巴的。
电影前半段,看到老金得知女儿惨死后,折磨自己,痛哭流涕,并且疯狂地为女儿复仇,谁都会觉得老金是爱女儿的。
否则谁会冒着命也不要的风险,非要亲自杀死凶手?
但为了反转的合理性,导演又非常显眼地留下了各种老金其实不爱女儿的细节:
面对女儿遍布刀痕的遗体,听到女儿死前曾和多个男人发生过性关系,老金忍不住吐了;
女儿最后一通打给老金的电话,老金称没听到声儿就给挂了,但实际,他手机显示着未接;
把女儿被三个男人亵渎的视频给女儿闺蜜看,只为了找这三个男人算账——当时车上还有一位男司机,而老金却丝毫不顾及女儿的隐私;
之后他又把同一段视频给李苗苗的母亲景岚看,只为了说明自己复仇行为的合理性;
在这里,周迅饰演的景岚也直接点出了导演想说的话:
“你根本不爱你女儿,不然怎么会把女儿的这种视频给别人看?”
当然,还包括老金根本不知道女儿谈恋爱了;
和日本警察说:在我们那小岛,谁都知道小娜是我女儿,女儿死了,我不成了笑话?
还有,反转之后,为了继续解释是老金“害死”女儿的合理性,密集呈现的那些片段:
当老师告诉小娜,爱是双向的,让她用“爱”造句时,小娜想了半天,想不出来,只说出一句“爱,没有”。
还有老金对女儿的各种疏忽,比如用毛巾给女儿退烧,却差点把女儿闷死,还说女儿皮实。
所有这些“罪状”,确实都可以证明老金根本不爱女儿,只把女儿当成自己的附属品。
但问题是,这和老金豁出性命地为女儿复仇又是互相矛盾的。
你很难想象,一个连女儿谈恋爱了都不知道,女儿从小到大这么多异常表现,即便存在心理疾病也从来没有察觉的父亲,当他发现女儿死了,会完全改变以前的人生轨迹。
生意不要了,生活不要了,甚至连性命也不要了,只为了给女儿复仇。
当然,你可以强加解释说,老金的复仇既是为了女儿的死,也是为了自己被剥夺了“当爹”的权力。
但这样的解释,仍然偏离正常人的生活经验。
现实中爱女儿的父亲很多,不爱女儿的父亲也有很多,但像老金这样,既爱女儿到命都不要地为她复仇,又不爱女儿到对她没有一点了解,是不正常的。
其实,在同名原著中,老金的行为逻辑,要更为顺畅——小娜就是李苗苗所杀,老金也确实爱女儿,所以老金为女儿复仇的动机,就更为合理。
但电影为了最后的反转,把两种全然不同的父亲,强行塞进了老金这一个角色身上,难免会让人觉得别扭。
02
没有正常人
而没有一个正常人,也正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
正如网友的评论所说:“两个家庭,凑不出半个正常人”。
电影为了制造复仇的戏剧性冲突,最后又要把这种冲突扭转成原生家庭的内部矛盾,给每个人物的个性都加了非常强的设定,这让电影里的每个人看起来都像“疯批”。
李苗苗就不用说了,妥妥一个反社会人格。
小娜的缺爱导致的扭曲也让人大为震惊,已经超出了常见的心理疾病范畴;
还有李苗苗的母亲景岚,愿意为儿子做所有事,帮他脱罪,但就是和儿子没有半点沟通。
最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在这么严重的事情上,她连问一句“人是不是你杀”的这种基本交流,也完全没有。
但凡景岚问过儿子这个问题,也不至于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还有李苗苗的父亲李烈,他对儿子的感情也是超出正常人的理解。
从最后的反转来看,他是恨儿子的,甚至为了能亲手杀了儿子,整天盯着老金,只为了知道儿子的下落。
为了解释这种恨的合理性,电影又同样安排了许多铺垫和解释:
包括李苗苗“害死”了奶奶,也就是李烈的母亲;
害得李烈和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女儿,终身瘫痪;
还有最后那个带有腐蚀性液体的恶作剧玩具。
所有这些,都只为了铺垫李烈有足够多的理由恨儿子,但恨儿子到想亲手杀死儿子,这还是一个正常的父亲吗?
或许是导演和编剧也想不出,最后如果李烈真的见到儿子,他会怎么做,儿子又会怎么做,最后应该是谁动手,谁被杀死。
所以,他们非常偷懒地用一场意外,生生“写死”了李烈,笨拙而生硬地避免了这场全员“疯批”的戏最后无法收场。
如果是一部类型片,倒也没什么不可以,但问题在于,这部电影恰恰是一个反类型的现实主义题材。
从导演的采访来看,他也有非常强烈的现实关怀,希望引起人们对原生家庭的反思。
但是,由于片中所有人物,导致观众很难代入,也很难有所反思,只会把这电影,和电影中的人当成一种“奇观”来欣赏。
谁都觉得,这电影批判的不是自己。
任何一个父亲都会觉得:我比老金强多了,我还是非常关心女儿的;
任何一个富裕阶层的父母也会觉得,我教育孩子的方式还挺成功的,至少咱孩子比李苗苗强太多了。
作为一部批判父权、批判原生家庭的电影,它实际上没有批判到任何人。
悲剧诞生的更复杂的原因,在这里也被再次忽略,所以,一切都是无效的。
就好像导演自以为对着“父权”和“有毒的”原生家庭挥出了一记铁拳,但实际上它打在了空气中。
03
阶层矛盾的消失
《涉过愤怒的海》软弱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对阶层矛盾的完全忽视。
作为一个被富二代“杀了”女儿的父亲,老金的愤怒是“精准调控”的——
完全只针对李苗苗本人,而对他父母对付自己的各种手段,包括他们所处阶层的种种特权,没有任何意见和愤怒。
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渔民,老金的复仇方式,只有“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种豁出去的勇气,和本能的暴力。
但对景岚来说,他们却有的是办法帮儿子逃脱罪责:
他们在山中有一栋度假别墅,可以用来藏儿子,还有一把猎枪,给儿子防身。
他们可以动用警察来拖住老金,把老金送入牢中,从警察和他们的对话中,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关系显然不一般。
景岚可以打几个电话,就搞定儿子的签证和护照,在儿子涉嫌杀人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把他送出国外,即使一辈子不回国,也完全不用担心养不起儿子。
但面对景岚的各种手段,受害人父亲老金,“精准”地只恨李苗苗一个人,对他的父母,对他们背后所代表的阶层的种种特权,毫无怨言。
哦,对了,老金唯一一次对公权力生气,是打了一顿日本警察。
嗯,这气生的也很安全。
当然,这种对阶层矛盾的完全忽视,原因众所周知,似乎也无法强求。
但是,电影最后把对“父权”、对“原生家庭”批判的矛头,又精准对准了老金这个一无所有的底层,而对养育出了李苗苗这样一个反社会分子的李烈、景岚夫妇,却似乎轻轻放过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影的批判性就更显得软弱。
它对“父权”的批判也仅仅停留在对“父亲”这个角色的批判,还是最无权无势的那个父亲,而忽略了“父权”中“权”字,也就是更为关键的“权力关系”。
这种权力关系不仅仅停留在家庭内部,更体现在社会结构中,上位者对下位者的特权与倾轧,对后者权利与生命的漠视。
这种漠视,正如景岚对老金一开始所说的那句“你砍不到他的”,所体现出来的傲慢,才是更为根本的社会现实。
而由于种种原因,《涉过愤怒的海》完全无视了这种社会现实。
这种强风格,弱内容的电影,如果是年轻导演来拍,我完全不意外。
但,如果是曹保平来拍,抱歉,我无法接受。
上一篇:贾玲公布终极梦想:拍一部情景喜剧
下一篇:第四届全球女性高峰论坛泰国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