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7日刊|总第3675期
昨日,电影版《异人之下》上映。首日没炸,仅列单日票房榜第三,不及已上映两周的《抓娃娃》和同日上映的漫威新片《死侍与金刚狼》。
更令人意外的是,猫眼专业版给出的预测总票房,仅为3.65亿人民币。作为一部暑期档的头部大片,这个成绩显然是无法令人满意的。
其实,本片践行的依然是乌尔善导演所推崇的工业化流程,在各个环节都不可谓不用心,不可谓不下功夫。
只不过,本片属于内地非常少见的漫改真人电影,缺乏足够的样本提供创作参考。
作为一个漫改电影爱好者,在综合分析其它国家和地区漫改作品的成败案例后,可以发现《异人之下》在改编创作中,五处发力点“搞乱”了次元,市场还得消化一阵。
01
乌尔善为了让电影有动漫感,做了很多新尝试。比如片中所有的回忆段落,都使用了“真人摹片动画”,并在宣传时称其为“2.5次元”。
即便是不太懂技术的人,也大概能猜到其制作原理。首先由真人出演,然后一帧一帧地把人物从拍摄画面中描出来,再结合3D扫描以及人工智能算法,最终生成带有绘画感的影像。
其特点是,看上去是动画,却保留了演员表演的细节。
再比如一些打戏,不仅会使用慢镜头、定格镜头,还会在镜头里添加漫画常用的拟声词气泡。
在演员的表演风格上,本片也借鉴日本漫改作品,用了很多的姿态变换、快语速、夸张表情,相较其它国产片,的确颇为中二。
再加上在介绍“炁”“异能”“八奇技”等世界观概念时直接使用了动画,《异人之下》通篇都在提醒观众“动漫感”。
然而,漫改电影就一定要有“动漫感”吗?漫改存在的意义,不正是基于电影和动漫是两种艺术形式吗?
原著《一人之下》,是一部以热血格斗和异能世界观为主要看点的男性向漫画。为了吸引男读者,还经常会埋一些色色的内容。后来动画版第二季和第三季,捧红了王也和诸葛青两位配角,也就是著名的“也青CP”。
这为IP带来了一波女粉,也带来了出圈。不过,在发现作者不喜欢卖CP后,这波女粉又很快就脱粉了。现在《一人之下》的漫画受众,又恢复到男性读者为主了。
而电影版《异人之下》的受众群体里,女性占据了绝对优势。猫眼专业版的想看统计中,女性占比高达60.1%。
受众以女性为主,女性又没那么喜欢原漫画的风格,那费力去还原动漫感,是不是用错了力?
02
影版《异人之下》里冯宝宝的扮演者李宛妲,不仅在“异人训练营”里苦练八卦掌、八极拳、形意拳、太极拳等多种传统武术,还在拍完电影后去参加专业比赛,获得了一等奖。
之前听说张震演完《一代宗师》后参加比赛拿到奖,心里满是敬佩;这次听说“冯宝宝”也拿奖了,心里反而咯噔一下。
冯宝宝最大的魅力,在于她的无差别强大。冯宝宝的战斗是毫无套路和招式可言的。她能赢,只是因为她比对手更快、更有力、更耐打,以及有用不完的炁。所谓的“阿威十八式”是个什么功法,看过漫画和动画的男观众都懂。
因此,冯宝宝的打戏,其实不用费心费力地去钻研传统武术,各种充满想象力的平A即可。越有招式的痕迹在,反而越不酷了。
此外,米二曾在访谈中透露,冯宝宝的精神内核是道家世界观里人的理想状态——赤子。王影璐饰演的剧版冯宝宝为什么后来被大家接受了,就是因为她那双大眼睛的眼神够散、够呆滞。
而传统武术是讲究眼神的犀利的,练得越深入,双眼越有神。传统武术比赛的考评里,就有精气神这项。能拿一等奖,眼神就散不了、呆不了。
李宛妲是个努力、认真的好演员,可是她这种努力方向,与演好冯宝宝背道而驰了呀!
03
尽量多地还原原著里的高光场面,是对原作者的尊重,是对原著粉的负责,本无可厚非。
可是当改编的原著是一部正在连载,很多真相尚未揭晓,登场人物众多,支线剧情繁杂的长篇漫画时,还原可能还不如二创。
我们常看的漫改真人电影,主要来自美国、日本和香港。日漫改编相对来说比较注重还原,而美漫和港漫的改编,更为注重塑造人物,对故事的改动通常较大。
电影的体量不过2个小时,根本没有可能去还原好长篇漫画的故事。更何况像《异人之下》这种很多真相都没有揭开的漫画,越还原就越显得有头无尾。
电影版《异人之下》的困境,其实就是日本真人版《进击的巨人》的困境。
当时日本拍真人电影版《进击的巨人》的时候,漫画还没完结。除了作者之外,谁也不知道巨人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于是电影版为了完整性,就原创了一个真相和幕后黑手。这种操作,必然令人迷惑嘛。
别看目前《一人之下》已经连载到600多话,可是关于炁体源流和冯宝宝的身世,仍旧没有透露出确凿的信息。电影版自然也不敢自行揣测着去做铺垫、暗示、解谜。这就让电影必然会缺少完整性。
其实美漫改编的思路是可以借鉴的。就是真人电影只从漫画IP里借世界观和魅力十足的人物,而不苛求还原故事。让大家喜欢的人物,去演绎符合电影语法的故事,可能比勉强还原更舒适。
香港电影《九龙城寨之围城》和Netflix《海贼王》真人剧集的成功,就很好地说明了,在漫改赛道,电影要勇于大改,而还原原著故事的任务,交给真人剧集更合适。
04
影版《异人之下》截取的是漫画的“冯宝宝篇”,也就是动画的第一季。该篇章最后没有大战,而是直接衔接到了该IP最华彩的罗天大醮(电影中改名异人大会)。
乌尔善很清楚电影不能就这样戛然而止,于是给全性“四张狂”加戏,变成了本片的大反派。尤其是冯绍峰饰演的沈冲,更是成为了最终Boss。
这个加戏是OK的,只是加戏后在做大场面决战的时候,用力点偏了。
沈冲在原著里就是一个用炁来进行“放贷”的。他的能力只是把炁借出去。然后借炁的人每杀一个人,沈冲就能从被杀者的炁里收取利息。这个异能很坏,却没有直接战斗力。
原著里沈冲没什么自己动手的打戏,作者也就没给他设计什么战斗用的功法。到了电影里,沈冲既然被提升为大反派,需要在最后和张楚岚(胡先煦饰)等人大决战,为什么不和作者沟通一下,给他现设计些功法呀?
我们现在看到的终极决战,场面上是足够震撼的。功法和场景之间的互动,带来了强烈的视听冲击。而且节奏非常好,正反双方都有战力上的升级,让整场大战有个一波三折的跌宕。
唯独差些意思的,就是沈冲这个角色——一看就是被人单纯叠buff强化成大反派的。要知道,电影已经给观众介绍了世界观。异人世界的战斗力,一看炁的多少,二看功法厉不厉害。不然张楚岚用金光咒打不过张灵玉(邬家楷饰)的时候,为啥要换用雷法呢?
沈冲给人的感觉,只是可以通过吸取别人的炁,来给自己的炁增加几个圈而已。在功法层面,他一直处于完败的劣势。
更不好的一点,是沈冲吸完风沙燕等人的炁后,竟然也学会了他们的功法。这就和世界观有些矛盾了。异人世界观里,炁和功法是分开的。你不能既会吸星大法,又开写轮眼啊!
05
从猫眼对想看人群的统计中还能看到,20-29岁人群占比过半。为了符合年轻人的视听喜好,《异人之下》不仅使用了华丽的特效,还在配乐上用了心思。
几乎每一位角色都有一首自己的专属BGM。当该角色登场,或即将上演高光时刻前,BGM就会奏响,有一种报幕的效果,很带感。
比如夏禾(娜然 饰)的专属BGM是于贞演唱的《放肆爱》。只要你一听到“姐妹预备备今晚好机会微醺状态 加倍……”就知道夏禾又要出来对男人一通乱杀了。
不得不说,这8首专属BGM的曲风和歌词与其角色都高度契合。然而,8首专属BGM,再加上用于场面戏的两首电影专属BGM,最终导致曲风太杂,塞得太满。
一会儿动感Disco、一会儿抒情民歌,忽而古典乐曲、忽而现代电子。尽管每一段都挺嗨,可是总这么跳进跳出,真就像是中了十二劳情阵般,有一种被反复拉扯、弯折的痛苦。
《异人之下》是国产漫改真人电影的先行者,其用心程度和认真程度都是看得见的。动漫迷有其次元期待,电影有不同于剧集的容量,电影版《异人之下》的创作有些发力过猛了。过,犹不及。
当然,做得多,可以解读的地方就多,可以品咂的滋味就多。《异人之下》或许能凭着密集的元素吸引到不同受众,走上一条类似《封神第一部》的逆袭之路。也未可知。
【文/肖禾豆】
家人们,请给影视独舌标星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历史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