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吴大海
在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筹备评选之际,中国美术家协会原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靳尚谊在参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的毕业展览时,发表观感:“都是工笔,没有写意,大写意没有,连小写意也很少,怎么成这样了?”这也成为当下艺术界、文化界的热议话题——
6月30日,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理论家及艺术家代表围绕“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与特征”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备受关注的“靳尚谊之问”在会上成为重要议题,与会者纷纷就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写意与工笔问题各抒己见,场面热烈。
不必作“今不如古”的感慨
“有人认为,这个时代写意缺失、工笔繁荣,是很大的问题。”中国美协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首先抛出问题。王平认为,以前经常把写意理解成一种技法,今天的各位画家将对写意的理解和传统贯通起来,开始在作品当中强调中国画写意的格调、品位追求。“通过全国美展,可以看到在时代发展当中,中国画语言的拓展。全国美展上的中国画,无论是笔墨质量还是意境开拓,都有新的呈现。”
“写意画不是中国艺术的唯一传统。写意作为一种绘画样态时,它也只是明清以来的艺术文人画主流。”王平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艺。“我们不必作‘今不如古’的感慨,觉得今天的写意画和传统明清文人画样态不一样,就认为这个时代把写意画抛掉了。写意画在今天有另外一种形式、另外一种样态,它也能够表达这个时代,增加艺术家表现生活的可能性。”
本次展览中的工笔画,同样体现出中国毛笔的丰富想象力。中国美术学院民艺研究所所长吕品田认为,从现场来看,写实与写意的语言在不少作品中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在他看来,“靳尚谊之问”之后,全国美展可能加大了对写意的选择。
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黄宗贤以“工笔画依然高亢,写意画抗压前行”概述本次展览的观感。据他观察,中国画力求在媒介、语言、图式上有所突破,存在巨大压力。“在全国美展中实验艺术、综合材料反而给我们全新感受,因为它们注重语言本身的探索,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传统画种往往不太容易激动人心,可能原因在这里。”
保持最初激发创作的灵光
写意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内容与精神维度。在美术界,不少艺术家认为,靳尚谊先生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在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若晴看来,今天的工笔画背后支撑的精神是西方写实精神。之所以呼吁写意精神的回归,实际上也是在呼吁传统中国文人画的精神回归。
展示空间极大影响艺术创作的形式和内容。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梁江认为,写意边缘化是一个综合问题,“不纯粹是文化素养的问题,也不在于美术学院是否开了写意专业,关键在于这个社会是否需要写意”。梁江表示,“纯写意”很难在大型展览当中适应大幅面、精确描述、主题性要求很高、可控等一系列要求,“全国美展等大型展览,决定了大家只能以工笔或者半工笔的方式完成这件作品,只有这种方式才是可控的”。
“有些工笔作品用力比较过度,留白少,我都替作者发累,这恰恰可能是硬伤。”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杨大伟认为,部分作品缺乏“松弛感”。他建议,创作者应该主动进行自我审视,避免功利心,避免观念肤浅化和技术表现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解决重技术、轻艺术精神表达的问题”。
参展艺术家代表罗玉鑫在研讨会上表示,工笔技法相对规律且耗时,可能会消磨最初创作时的灵感与心性。在创作当中,她会特别注意使用减法,物象的刻画与画面的关系尽量做到点到为止、避免过多制作。罗玉鑫强调:“工笔画的写意性非常重要,要尽力保持着最初激发创作时的那道灵光。”
相关链接:
关注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 站在艺术探索的制高点上,回答时代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