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大型文化纪录片《文脉春秋·莆田》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解锁莆田千年文脉印记。
图为市博物馆馆长游国鹏向高校研究生讲述闽越时期的莆田故事。
莆田历史底蕴深厚,木兰溪流域距今2万多年前便有人类活动,自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初置县,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始筑军城至今,有1400多年的建制史和1000余年建城史。2023年9月,莆田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福建省时隔30年又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福建简称“闽”,“闽越国”是福建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司马迁在《史记·东越列传》中,用1256个文字记述闽越国兴衰历史沿革。这个仅存92年的诸侯国,留给莆田多处遗迹和诸多史志记载、民间传说,在全省尚属少见,反映莆田地区在闽越国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
考古发现闽越遗迹
市博物馆,一批来自北京高校的研究生参观莆田历史文化陈列展厅,市博物馆馆长游国鹏通过文物、老照片、文献资料,带他们认识千年莆田。
历史的坐标停留在汉代。“西汉中期,闽越王余善反叛兵败,退守闽中。越王台等遗址尚存,民间信仰沿袭至今。”游国鹏介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西天尾镇三山村的通济越王宫,是全市唯一一处与闽越王有关的宫庙。
留存于涵江区白沙镇的越王台是一处重要的闽越遗存。《福建兴化县志》记载,汉会稽太守朱买臣带兵追东越王余善,余善率部退到今白沙古院山,筑台据守,世称其台为越王台。郑樵《通志》亦记其事。今环山腰尚存条石垒筑基础,旁有三燧峰,为越王军队举烽火报警之所,是我省有文字可查的最早烽火墩台。
越王台、蛇湾城(遗址位于仙游县钟山镇)、龙穿城(遗址位于仙游县游洋镇)、鸡子城(遗址位于仙游县榜头镇)、三燧峰(遗址位于涵江区白沙镇)……市博物馆莆田历史文化陈列展厅墙上的一张张老照片,呈现莆田闽越遗存风貌。经历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这些湮没在历史长河的文化遗产得到挖掘。
“莆田战国后期属闽越国,秦时属闽中郡,西汉后期属会稽郡,这时期莆田闽越文化发展蓬勃。”市博物馆原副馆长、文博研究馆员柯凤梅两次参与莆田地区的全国文物普查。她记得,鸡子城简称汉城,1987年进行考古发掘,明确遗址年代,厘清文化内涵。蛇湾城、龙穿城,这些遗址采集有印纹硬陶、夹砂陶片等,其文化内涵与崇安汉城相类似。
历史传说留下地名
“汉军紧追于此时,坚强不屈志难移。唯以丹心昭日月,未闻壮士举降旗”在涵江区白沙镇三门车,深潭沿岸的悬崖峭壁上,一块刻有将军遗言的石头,成为当地的文化景点。
写下遗言的是驺力将军。相传,西汉朝廷误认为东越王余善与南越密通,灭了南越后,派杨仆率部队驻扎在闽越边界,征伐东越。余善下令驺力为“吞汉将军”,与汉军展开激烈战斗。后来余善被杀,许多官兵缴械投降,唯有驺力誓死不屈。杀出重围后,他在三门车悬崖石壁刻下遗言,跳崖殉义。为纪念驺力英勇不屈,后人把他跃入的水潭称为“将军潭”,并兴建了一座将军庙。每年农历四月十六和九月十九,白沙山区的民众自发到将军庙朝拜,表演春江旱船等民俗,纪念驺力将军。
至今,莆田一些闻名遐迩的人文景点,甚至地名,就来源于闽越传说。
我市第二大溪萩芦溪中游马洋溪相传为东越兵饮马之溪,故称马洋溪。溪东边万顷草埔,是东越兵牧马之处,故称“马洋”。马洋就是今日越王台所处的白沙镇宝阳村。明弘冶《兴化府志》、清乾隆《莆田县志》都将宝阳村记载为“马洋”。
马洋地形险要,扼沃柄岭古驿道的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2000多年前,余善看中这块如嶂似屏宝地,在此筑台据守,“越王台”壁垒森严,余善自称“金城汤地”。
后来余善兵败,据传他扔下佩剑于越王台下池中,这个池子今称为“剑池”。他把金印丢进马洋溪竹仔潭中,浮出一块四方形巨石,人称“官印浮水”。逃逸期间,他把金钟扔于深潭,沉钟之潭被称为“钟潭”,潭水交响,声似钟鸣、鼎响,即为“噌响”,形成莆田传统二十四景之一“钟潭噌响”。
遗存体现文化底蕴
莆田并非闽越王城所在地,为何留存多处闽越遗迹?
《莆田通史》记载,闽越国统治者对扼守闽越王都“冶”城南隅要地莆田一带加强管理和建设,使之成为闽越王都以南区域,拥有闽越王国史迹与传说最为集中的地带。
作为出闽南必经之道,闽越国在莆田一带建设城址楼台。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陆续对莆田区域西汉时期闽越国阶段遗址进行考古调查,证实了莆仙地区的确存在史书记载的闽越国建立的城郭、楼台,其中有占地约8000平方米、依3个台地从东向西层层递升的鸡子城,有依山就势、环山之巅筑城十余层的蛇湾城,有方圆3公里、地处400米云顶岩上的龙穿城,有环山腰将石阶直铺山巅,以条石垒筑高十余层基础的越王台……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现的闽越遗迹是莆田悠久历史、深厚底蕴的实物见证。这座枕山襟海的千年古城,还有更多载入史册的故事在流传。
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