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八旬植树人回望人生:一座山 一片绿 一辈子
创始人
2025-06-19 18:45:43
0

  和商网乌兰察布6月19日电 题:内蒙古八旬植树人回望人生:一座山 一片绿 一辈子

  和商网记者 张林虎

  6月的苏木山森林公园,20余万亩华北落叶松层层叠翠,松涛与泉流合奏出清凉乐章。很难想象,这片森林覆盖率达74.8%的“塞外小兴安岭”,半个多世纪前曾是连飞鸟都不愿驻足的荒山。而让荒山变绿海的,是87岁的老人董鸿儒用一辈子写下的坚守。

图为董鸿儒在整理荣誉证书。  海军 摄

  拓荒岁月:荒山扎根的坚守

  1958年,18岁的董鸿儒被派往苏木山护林站时,眼前的“护林站”不过是半山腰一间漏风的土坯房,四周荒山裸露,只有几棵瑟缩的白桦树。“说是护林,连棵像样的树都没有。”老人回忆起当年的场景,语气里仍带着感慨。此前两任护林员都因条件艰苦离去,留下半袋发霉的玉米面,而他却选择留了下来:“组织信任我,就得把事儿干成。”

  为摸透苏木山,他用一年时间走遍山野,记录土壤、气候,1960年推动苏木山林场成立。可造林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头年秋天种下300亩杨树,次年开春大多枯死;接着试种桦树、榆树、山桃,接连两年几乎“全军覆没”。“到底该怎么走下去?”无数个深夜,他望着窗外荒山彻夜难眠。

  直到一次寻种途中,董鸿儒在深山发现一株挺拔的落叶松,得知山西、河北有成功栽种经验后,林场人背着籽种归来,终于让华北落叶松在苏木山扎下了根。

图为董鸿儒给学生们讲述在苏木山植树造林的故事。 乌兰察布市委宣传部供图

  造林艰辛:肩扛手栽绿满山

  “苏木山山高坡陡,没路,种树全靠人背肩扛。”董鸿儒的讲述里,藏着造林人的艰辛。20厘米的小苗淋上水装进麻袋,一扛就是几十斤;35公斤重的铁皮水箱,得从沟底往山上背,人们累得直不起腰,手上磨出的血泡结了老茧,风吹日晒更是家常便饭。“有次挑水时摔了一跤,水洒了,爬起来还得返回原地再挑。”

  就这样,一棵苗、两瓢水,十亩林、百亩山,董鸿儒带着职工们风里来雨里去,干了40多年。墙上的黑白工作照记录着当年的场景:年轻人扛着树苗在陡峭的山坡上攀爬,铁锹挖在石缝里迸出火星。

  如今,那些泛黄的照片旁,陈列着董鸿儒获得的荣誉:1986年“全国绿化劳动模范”、1989年“全国劳动模范”、2022年“全国首届最美自然守护者”……近日,董鸿儒又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照片从黑白变成彩色,而照片里的那个小伙子,如今也已满头白发,他用一辈子的时光,让黄褐色的山梁泛起了绿意。

图为董鸿儒检查树木生长情况。 乌兰察布市委宣传部供图

  绿染青山:生态红利惠乡邻

  在董鸿儒家中,一幅苏木山全景照挂在客厅显眼处,云雾缭绕的绿林间,隐约可见山脚下的村庄。

  2008年,董鸿儒的儿子董存战接过“接力棒”,成为第二代林场人。“起名存战,就是希望他活下去,继续跟荒山‘战’。”如今,董存战已在苏木山坚守15年,不仅守护着这片绿林,更带领村民发展旅游产业,让苏木山从生态屏障变成“致富靠山”。

  如今的苏木山是国家AAAA级景区,20余万亩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创造了50多亿元的生态价值,每年吸引20多万游客。山脚下的卢家营村白墙灰瓦、民宿林立,村民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年轻时我也在山上种过树,知道有多难。没有他们老一辈的坚守,就没有现在的好日子。”卢家营村驻村第一书记罗关斌感慨道。

  “树绿了,村美了,乡亲们富了,这比什么荣誉都值得。”董鸿儒说这句话时,眼里闪着光。(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布鲁塞尔奏响中秋音乐会 “以乐...   中新社布鲁塞尔9月22日电 (记者 德永健)从经典小提琴名曲《梁祝》到充满岭南风情的《彩云追月》...
李强赴纽约出席第80届联合国大...   新华社纽约9月22日电(记者潘云召 贺飞)北京时间9月22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强乘包机离开北京,...
学习卡丨如何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
原油价格震荡,国内成品油调价或...   中新经纬9月23日电 (万可义)国内成品油新一轮调价窗口将于9月23日24时开启。综合机构观点,...
每天平板支撑2分钟,一个月后身...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总有理由推托运动:下班太晚、健身房太远、带娃太累……如果你也苦于没时间运动...
治安处罚=终身污点?这项制度为...   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人都遇到过或见到过因为一些小争执小纠纷,甚至不当言行而触发治安违法的事情。而...
秋冬季警惕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   随着秋冬季来临,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逐渐增多。北方地区每年的10月份到次年的2月份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
西贝旗下一食品生产企业拟注销   和商网9月22日电(吴家驹)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网站显示,泰安市锁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正在进行...
2025新域新质创新大赛圆满收...   和商网青岛9月22日电(记者 吴涛)9月21日至22日,2025新域新质创新大赛决赛在青岛举办。...
持续完善灌排工程体系 我国耕地...   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近年来我国持续完善灌排工程体系,推动节水灌溉。目前,全国耕地灌溉面积已达到1...
德国外长呼吁尽快启动“两国方案...   中新社柏林9月22日电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在当地时间22日启程赴纽约出席第8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
新型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产业生态...   和商网广州9月22日电 (记者 蔡敏婕)新型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产业生态大会22日在广州举行,与会...
上海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事务执...   和商网上海9月22日电 (记者 许婧)上海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倒计时一周年活动22日在上海展览中...
残特奥会旱地冰壶项目落幕 各组...   和商网广州9月22日电 (张璐 肖惠津)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
全球瞭望丨美媒:“经济停滞感”...   新华社纽约9月21日电(记者施春)美国《华盛顿邮报》21日刊文说,高昂的借贷成本、不断减少的就业...
2025年快乐垒球进社区、进校...   和商网北京9月22日电 9月21日,中国垒球协会2025年快乐垒球进社区、进校园(北京站)活动在...
广西梧州实施“东融”战略 加速...   和商网南宁9月22日电 (张广权)广西梧州市委书记蒋连生22日在南宁介绍,“十四五”以来,梧州发...
第十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福...   中新社福州9月22日电 (郑江洛)第十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22日晚在福州开幕。  本届电影节以...
上海南京西路功能区与CGF共同...   和商网上海9月22日电 (记者 陈静)22日,2025“南京西路可持续生活周”在上海开幕。南京西...
侨创“浙里”汇智聚力 共探AI...   和商网杭州9月22日电 (钱晨菲 吴怡欣)9月22日,“侨创‘浙里’  AI未来”——企业家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