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汉学家|施寒微:AI如何重塑人文研究的价值与未来?
创始人
2025-06-08 16:35:41
0

  中新社深圳6月8日电 题:AI如何重塑人文研究的价值与未来?

  ——专访德国汉学家、哥廷根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荣休教授施寒微

  作者 孙晨慧 赵文刚

  在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即将到来之际,6月5日至7日,以“理解中国:人工智能时代的汉学研究”为主题,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举行。

  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位汉学家共商汉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发展之路,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新动能。

  德国汉学家、哥廷根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荣休教授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是本次大会的特邀嘉宾。20世纪60年代,施寒微以研究中国古典名著开启汉学生涯。如今,他将目光投向人工智能对人文领域的冲击。

  面对部分高校调整人文学科的趋势,他在主题演讲中提出:AI是“征服世界”的工具,还是助力“共享世界”的伙伴?大会期间,施寒微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时代人文研究价值的观察与思考。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当前部分高校调整人文专业,传统研究者该如何转型?

  施寒微:人文专业的调整反映了技术变革下的结构性挑战,但绝非人文价值的消亡。我发现,中国一些高校调整了人文招生规模,这是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一种策略性调整。现代社会对人文的需求反而会增强。

  人文研究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提出深刻问题、批判性解读与综合能力,这是AI无法替代的。转型关键在于成为“六边形战士”:既要深耕人文传统,也需掌握技术工具。例如,AI可承担流程化任务(如数据处理),而学者应聚焦跨文化对话、价值反思及复杂文本的创造性阐释。

  人文教育培养的是理解人类关系(如《红楼梦》对人际关系的揭示)、批判性思维及文化认同构建能力。若我们能以技术拓展人文边界(如利用AI分析古籍或构建全球文明数据库),传统研究者非但不会失业,反而将引领“新轴心时代”的智性革新。

2025年6月6日,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在广东深圳开幕,著名汉学家施寒微参加平行会议并发表题为《征服世界还是共享世界:人工智能的核心命脉何在》的演讲。 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中新社记者:您提到,人文研究的核心是“提出深刻问题”。当AI能生成论文选题,研究者的核心竞争力何在?

  施寒微:AI生成选题多基于现有数据模式,而人文研究的核心优势在于提出颠覆性命题——例如追问现代化进程中文明身份的重构,或“轴心时代”伦理如何回应AI引发的全球性危机。

  在我看来,人文研究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问题意识”与“综合批判力”。AI可基于数据生成选题,但无法触及“轴心时代”的终极关怀——如第一个“轴心时代”的道德敏感度(约翰·托尔佩理论)或第三个“轴心时代”所需的全球公民意识。研究者需追问如“和谐社会的传统如何应对AI伦理危机”等融合历史与未来的命题。

  此外,当AI承担流程化任务(如文献梳理),学者应转向整合不同国家和地区专家学者的观点,构建跨文明对话。人文研究可参照“双螺旋结构”,以传统文化复杂性约束技术霸权,以AI增强跨文明理解能力,例如通过机器翻译时,学者需主导价值选择。

  中新社记者:AI可以约10秒解析出《红楼梦》隐喻或翻译《庄子》,当下人文研究的价值何在?

  施寒微:技术解析无法取代人文研究的深度。

  AI对《红楼梦》的速读可能提供表面隐喻,却难触及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所称的“恕”,即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种基于文化浸润的共情能力,需长期文本精读与生命体验。

  中国学生通过《红楼梦》学习人际关系解读,其价值在于文本与读者生活的互动生成意义。汉语涉及的多地方言、历史语境及未言之意(如庄子“能止”的哲学),要求学者在创造性诠释中激活传统。

  AI翻译虽便捷,却可能消解语言多样性。因此,文本分析能力非但未被淘汰,反而因AI的“浅层化”风险更显珍贵——它要求学者以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Hartmut Rosa)所说的“共鸣敏感度”,深耕语言细节,重视倾听和旁听,掌握适时停止的能力,将技术工具转化为深化人文洞察的桥梁。

2025年6月6日,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在广东深圳开幕,著名汉学家施寒微(右)倾听嘉宾提问。 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中新社记者:您提到,理解中国文化可参照章学诚提出的“恕”。AI的模拟共情能否替代研究者的真实文化体验?

  施寒微:章学诚提出的“恕”是建立信任与文明的基础,需基于个人命运与文化归属感。当前,AI可模拟基础情感反馈,但无法实践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要求的“敏锐相互换位思考”,即在话语中权衡所有受影响者的利益并自我调整。

  AI可作为增强工具辅助文化体验(如实时翻译学术讲座),但真实理解仍依赖“精读”训练。而精读《论语》需结合自身社会关系,实践“仁”。这是目前机器尚未抵达的领域。

  中新社记者:若将《浮士德》《庄子》等多元经典纳入AI训练库,能否产出无偏见的洞见?

  施寒微:借助科技建设更包容的世界,不是对AI进行简单数据输入,而是以文明互鉴重塑技术哲学。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转化为AI的伦理架构。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辩证训练,将《浮士德》《庄子》等多元经典纳入机器“集体记忆”,提升文化互补性,培育多维价值判断。此外,通过建立冲突预防机制,比如借鉴澶渊之盟的和解智慧,训练AI模拟文化冲突的谈判路径,使机器成为“第三个轴心时代”的伦理伙伴。

  中新社记者:伴随技术迭代更新,人文研究如何实现“轴心时代”的终极关怀?

  施寒微:“第三个轴心时代”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技术对人类认知和精神世界的重塑。在这种情况下,人文研究更有探讨价值。在人生意义层面,如有学生阅读《红楼梦》是为“理解人类本身”,其生命困惑无法被AI答案消解。在文明存续层面,“轴心时代”的伦理遗产(孔子、苏格拉底等人的理论)需人类在技术狂潮中主动抉择——例如用章学诚所提到的“恕”,平衡AI效率逻辑。在批判自由层面,AI论文依赖既有数据,而人类可挑战传统,甚至质疑AI自身(如哈贝马斯反对“技术代理冲突”)。

2025年4月29日,“2025梦想天堂:AI机器人酷玩乐园”在浙江杭州开园。图为小朋友体验与“苏东坡”时空对话。 中新社记者 吴君毅 摄

  汉学研究的本质是“理解转型中的中华文明”,其反思性、批判性与创造性,使人类在技术革命中保有定义自身价值的主动权。如今伴随着技术的进步,AI也能写论文,恰证明人文教育更需聚焦提问的勇气与共情的深度。唯此,人类才能在机器时代守护“人之为人”的尊严。(完)

  受访者简介:

施寒微。   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德国汉学家、德国哥廷根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荣休教授。截至2023年底担任德国图宾根中国中心主任、资深教授。其著述颇丰,专著多达几十部,涉及中国思想、宗教、历史、文学、语言等诸多方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苏超”赛场“江”“苏”碰撞 ...   中新社南京7月5日电 (记者 朱晓颖)江苏建省始于康熙六年(1667年),取江宁(南京古称)、苏...
“AI生成”不是法外之地 专家...   前不久,某网络平台上出现一条所谓“怀化35岁女子从28楼跳下”的视频,其中不仅有时间、地点、事件...
泰国33个府拉响灾情警报   中新社曼谷7月5日电 (记者 李映民)泰国防灾减灾局5日下午向北部、东北部、中部和南部的33个府...
(抗战胜利80周年)“七七事变...   中新社台北7月5日电 (记者 张晓曦)2025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88周年纪念日。5日在台北...
香港抗战老战士点赞海军湛江舰   中新社香港7月5日电 (记者 戴梦岚)鸣笛一长声,“敬礼!”5日下午,正在香港访问的海军湛江舰迎...
(国际观察)斯塔默执政一周年 ...   中新社伦敦7月5日电 题:斯塔默执政一周年 英国在修补与重塑之间徘徊  中新社记者 欧阳开宇 ...
台风“丹娜丝”致四条“小三通”...   中新社福州7月5日电 (记者 闫旭)随着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逐渐逼近,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决...
第一届武术套路亚洲杯开赛 中...   中新社吉林松原7月5日电 (记者 郭佳)第一届武术套路亚洲杯5日在吉林松原开赛,来自亚洲16个国...
壹视界·微视频|总书记和青年朋...   从黄土地的青春岁月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青年、关怀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热...
西班牙百名师生来沪携手高校师生...   和商网上海7月5日电 (黄艾娇 樊宗鑫)来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的百名师生携手同济大学师生,...
印尼总统提名驻美大使人选 ...   中新社雅加达7月5日电 (记者 李志全)印度尼西亚总统普拉博沃近日提名前海洋统筹部长、现年70岁...
湖北襄阳:水下“襄阳保卫战”传... 图为“水下襄阳城”受到游客欢迎。张倩龙 摄图为《汉水侠影》再现金庸小说中“郭靖黄蓉守襄阳”的情节。襄...
拓展中亚市场 粤品北上首秀新疆...   和商网广州7月5日电 (程景伟 袁瀚)据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消息,2025中亚(霍尔...
特写:香港民众争睹海军航母编队...   中新社香港7月5日电 题:香港民众争睹海军航母编队真容  中新社记者 刘大炜 戴梦岚  “我和我...
游泳比赛也被扣帽子,民进党有何...   由厦门市与金门县共同主办的第13届厦金泳渡接力公开赛原定于今年7月26日举行,日前却被台陆委会认...
广州南站开出今年暑运首趟始发夜...   和商网广州7月5日电 (郭军 汪友玲 李劲鹏)7月5日1时25分,由广州南站开往重庆西的G4...
阿来寄语科幻作者:任何恢弘无际...   中新社成都7月5日电 (记者 贺劭清)“科幻文学需要思考人类如何面对这个世界,不光是今天的世界,...
哈尔滨国际啤酒节开幕 国际化程...   和商网哈尔滨7月5日电 (记者 王琳)7月5日晚,第二十三届哈尔滨国际啤酒节开幕式在冰雪大世界园...
东西问丨高星:中国发现30万年...   中新社北京7月5日电 题:中国发现30万年前东亚最早木器意味着什么?  ——专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
珠江口以东海域逾2000人撤离...   中新社广州7月5日电 (记者 王坚)广东省应急管理厅5日通报,受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影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