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路中国 | 中国氢能驶入快车道:3650万吨背后的绿色引擎
创始人
2025-06-07 13:05:33
0

  和商网吕梁6月7日电(记者 石睿)当北京冬奥的氢能火炬点燃,人们第一次在奥运舞台上看见了“零碳燃料”的中国表达。氢,不再只是技术展示的未来符号,而成为真正落地的绿色引擎。

  如今,在山西吕梁等传统能源基地,氢能正从焦炭副产品中提取,注入一辆辆重卡气罐,穿行数百公里,驶向沿海港口。一条连接资源转型与低碳发展的氢能路径,正在加速成型。

  氢能如何驶出资源型城市?

  吕梁的“氢”跃转型,并非无源之水。作为山西重要的资源型城市,吕梁拥有3800万吨焦炭年产能与35亿立方米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为氢气制备提供了丰富原料。

  “之所以在吕梁重点布局,就是因为这里有实际的应用场景。”吕梁澜起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正源表示。目前,吕梁周边从事煤炭短途运输的重卡车辆接近7万辆,一旦完成绿色替代,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级。

  氢能重卡。和商网 李太源 摄

  地方政策也在不断“上新”。2024年7月,吕梁发布15条推动氢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包括市政府每年设立不低于1亿元氢能产业支持资金、减免氢能车辆过路费用、开放氢能车辆路权等,为产业落地构建起“硬支撑”。

  目前,吕梁已形成13万吨制氢产能,拥有山西省数量最多的11座加氢站,投运氢燃料汽车超过600辆,并开通吕梁至天津、跨越700公里的氢能重卡运输线路,实现从源头制备到远程应用的全链条打通。

  一条由“资源基础”驱动、在“政策协同”中前行的氢能之路,正在吕梁加速成型,也为资源型城市的低碳转型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样本。

  从愿景到现实:中国如何托起氢能产业

  中国氢能驶入快车道,并非偶然,而是源于顶层设计的持续推进。

  2022年,《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出台,为产业发展设定中长期方向。202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正式实施,氢能首次被纳入能源管理体系,中国氢能从“探索阶段”迈入制度化管理。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560项氢能专项政策落地,22个省级行政区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布局氢能,这一“未来能源”正从试点走向主流,成为中国能源转型与结构优化的重要突破口。

  清华大学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分析,相比传统能源,清洁能源多数初期价格会比较“昂贵”,完全依靠市场,短期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因此需要政策引导与支持。

  正是在政策引导下,中国氢能发展实现跨越式增长:2024年,氢气生产与消费规模达到3650万吨,跃居全球首位;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中,中国贡献率已超过一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引擎”。

  全球竞速中的中国身影

  全球氢能正驶入投资与布局的高峰期。2024年,全球已达成最终投资决定(FID)的清洁氢能项目投资总额达到750亿美元,项目数量从2020年的228个激增至1572个,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

  中国虽然起步稍晚,但凭借清晰的政策引导、技术突破与广阔市场,迅速构建起涵盖制氢、储运、应用等多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逐步形成“从无到全”的竞争优势。

  截至2024年底,中国累计涉氢专利申请数量超过8万件,占全球总量的27%,在全球涉氢专利申请地区中位居第一。

  今年3月,中国自主研发的“氢腾”燃料电池在南极秦岭科考站成功实现发电,首次将氢能送入极地能源系统,为全球极端环境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而从吕梁的实践看,推动氢能走向规模化应用的,是一套打通上下游的产业体系。

  围绕“煤-焦-化-电-氢”这一本地资源路径,吕梁已初步建成从副产氢提取、纯化、储运,到终端交通应用的闭环网络。更重要的是,这不仅是地方政府的单点探索。通过与苏州氢澜科技、深圳实淳等企业展开合作,吕梁正推动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氢能共建机制,让这条新兴产业链具备更强的系统性和可复制性。

  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冯帅 供图

  产业路径:验证氢能商业模式

  在全球氢能经济性尚未完全跑通的当下,吕梁率先打通了“氢能重卡+长途运输”这一闭环应用场景,验证了氢能在重载运输领域的商业化可行性。

  这一模式以“固定路线+就近加氢+副产氢消纳”为组合优势,显著降低运营成本。如今,吕梁经验已扩展至多元场景,山西长治、贵州六盘水、浙江嘉兴等地,一批绿色牌照的氢能重卡正穿行在全国高速路网。

  何继江认为,在物流运输领域,氢能叉车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市场效应。大量的氢能重卡如果能够运行起来,将带动氢能产业中下游协同发展。、

  此外,中国西部的一些产业园区将光伏风电制氢装置和运行系统结合起来,以此减少氢能运输损耗、提高氢能使用效率,未来可形成“零碳工业园”。何继江强调,“这种模式不仅对中国、对全世界也会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

  当欧美国家仍专注于绿氢技术的单点突破时,中国正以产业协同与应用场景创新双轮驱动,探索一条可复制、可落地、可持续的“高碳产业低碳转型”路径。(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全世界爱唱爱吃的“茉莉花”,6...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外国人爱唱爱吃的茉莉花,全球每10朵就有6朵来自广西横州。这座小城以一朵花...
台风、暴雨、高温 中央气象台今...   和商网7月6日电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7月6日早6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台风黄色预警、暴雨蓝色...
巴黎时隔百余年恢复开放塞纳河公...   中新社巴黎7月5日电 (记者 李洋)在时隔百余年后,法国巴黎于当地时间5日恢复开放塞纳河公众游泳...
事项如何跨区域通办 纳税人跨省...   信息能否“一键迁移”,事项如何跨区域通办  纳税人跨省份迁移便利吗(经济新方位)  7月1日召开...
四川丹巴全力应对“7·4”沈足...   和商网成都7月6日电 (记者 刘忠俊)记者5日从四川省丹巴县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获悉,7月4日17...
年轻人有了新职业 整理收纳师用...   在近年来涌现出的诸多新职业中,“整理收纳师”一直是话题度较高、还颇被年轻人看好的一个新职业。整理...
联播+|炙热的向党之心   |联播+|“得知你在9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对此感到高兴。你有一颗炙热的向党之心,令人感动。...
研习路:一份发展战略的时代回响   中国日报厦门7月4日电(记者徐伟、胡美东)晨曦初露,绿意盎然的筼筜湖畔,晨跑者轻踏步道,新人们在...
马斯克宣布成立“美国党” 外媒...   和商网7月6日电 据美国消费者与商业频道(CNBC)报道,当地时间7月5日,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
香港特首李家超:香港载荷专家最...   中新社香港7月6日电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5日表示,获选为国家预备航天员的香港载荷专家,最快将...
李强会见巴西总统卢拉   新华社里约热内卢7月5日电(记者蒋励 赵焱)当地时间7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里约热内卢会见巴西...
中国气象局调整应急响应为台风Ⅳ...   中国天气网讯 中国气象局调整重大气象灾害(暴雨)Ⅲ级应急响应为(台风)Ⅳ级应急响应的命令:鉴于华...
“苏超”赛场“江”“苏”碰撞 ...   中新社南京7月5日电 (记者 朱晓颖)江苏建省始于康熙六年(1667年),取江宁(南京古称)、苏...
“AI生成”不是法外之地 专家...   前不久,某网络平台上出现一条所谓“怀化35岁女子从28楼跳下”的视频,其中不仅有时间、地点、事件...
泰国33个府拉响灾情警报   中新社曼谷7月5日电 (记者 李映民)泰国防灾减灾局5日下午向北部、东北部、中部和南部的33个府...
(抗战胜利80周年)“七七事变...   中新社台北7月5日电 (记者 张晓曦)2025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88周年纪念日。5日在台北...
香港抗战老战士点赞海军湛江舰   中新社香港7月5日电 (记者 戴梦岚)鸣笛一长声,“敬礼!”5日下午,正在香港访问的海军湛江舰迎...
(国际观察)斯塔默执政一周年 ...   中新社伦敦7月5日电 题:斯塔默执政一周年 英国在修补与重塑之间徘徊  中新社记者 欧阳开宇 ...
台风“丹娜丝”致四条“小三通”...   中新社福州7月5日电 (记者 闫旭)随着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逐渐逼近,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决...
第一届武术套路亚洲杯开赛 中...   中新社吉林松原7月5日电 (记者 郭佳)第一届武术套路亚洲杯5日在吉林松原开赛,来自亚洲16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