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史上最长任务开启 谁来接力“天问”?
创始人
2025-05-30 02:29:13
0

  5月29日,天问二号任务发射圆满成功,我国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天问二号任务设计周期10年左右,如此长的任务周期,是否拉开了太空探索新的序幕?此次任务的“双目标探测”探什么?有多难?天问二号的十年之约对于我们的航天人才储备意味着什么?中国航天史上最长太空任务如何接力完成?

  第一棒:精度达到10.9环的发射

  十年“追星”之旅,“第一棒”至关重要。本次任务是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首次执行地球逃逸轨道发射,对火箭的入轨精度要求更高。第一棒的发射任务水平怎么样?工作人员说,这次发射的精度比预想的还高。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张润红:天问二号探测器是一个重大的工程,它像一个接力赛,我这一棒已经圆满成功了,希望它后续的探测、采样、返回都能圆满成功。

  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天问二号任务新闻发言人 韩思远:天问二号任务是我国首次开展行星际取样返回,这次任务实施难度大,周期长、风险高,我们29日发射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但这只是我们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一共搭载了11台科学载荷,希望能够为相关小天体的认知起源和演化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发现。

  未来十年 天问二号要走哪些“路”?

  目前,天问二号任务的接力棒已经从火箭移交到了探测器上。发射入轨后,天问二号还将经历12个飞行阶段。这次任务是“双目标探测”:

  首先,天问二号要先用两年半左右的时间,完成对小行星2016HO3的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预计于2027年底,天问二号的返回舱将着陆地球。

  随后,天问二号的主探测器将再次利用地球的引力弹弓效应,飞向它的第二个探测任务目标——主带彗星311P,进行7年多的飞行和科学探测。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双目标探测”的两段任务可谓是一近一远、一冷一热。小行星2016HO3一直在地球附近“游荡”,而主带彗星311P彗星则位于距离太阳非常遥远的小行星带。天问二号探测器飞向2016HO3,要经受住近地区域太阳高温的“炙烤”,而飞向311P时,则要开始怀念此前的阳光了。这种“两重天”式的考验对探测提出了哪些更高的要求?将会带回哪些有价值的宇宙信息?

  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天问二号任务新闻发言人 韩思远:我们现在对2016HO3小行星的认知,还处于对现有观测数据的一些计算以及仿真推演,我们也是针对这些不确定性采取了一些应对的措施和方案,在实施策略上采取了“边飞边探边决策”的实施原则。

  天问二号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 李春来:据现有的资料,它的直径可能只有100米左右。这个小行星非常特别,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成分,来自哪里,有人说它可能是月球飞出去的,也有人说可能是在地球形成的时候还残余的原料,这个需要在探测完了以后,我们才会得到一些研究的结果。而这311P的成分是比较古老的,比较久远的,可能更接近太阳系早期的原始的成分,这个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兴趣和研究的一个对象。

  天问二号旅途近10年

  与“短期”任务有何不同?

  天问二号开启了我国首次对地外小天体的“双目标探测”,这意味着我国深空探测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中国航天从“日积跬步”到“十年之约”,如此长的任务周期,和以往相对短期的任务相比有何不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副教授 张晓天:天问二号是我国行星探测工程当中任务周期最长、飞行距离最远的任务。这次超长时间的深空航行任务背后有很多的新的技术的突破。我们举两个例子,分别是自主的探测导航还有电推进。

  先说自主探测导航,探测器从伴飞到接触小行星的控制必须极其精准,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侧翻、碰撞等这样的意外。为此,天问二号采用了边飞边探测边决策的策略,相比以往的航天器,用更高的智能化的程度来去应对这样的挑战。

  再说电推进,因为整个任务周期长达十年,对航天器的动力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问二号采取了离子电推进和化学推进综合使用的动力系统。电推进相比以往的靠推进剂的剧烈化学反应的推进,具有更好的效能,也能够节省更多的燃料。相比之下,它就特别适合长时间的深空航行。

  天问二号的任务周期跨度在十年,与之相比,之前嫦娥六号探月采样返回大概是两个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整个任务周期大约是两年,天问二号的任务周期比他们都要长得多。

  在如此长的任务下,除了前期要做足充分的准备之外,在这十年内都需要有专门的技术队伍,持续监测管理天问二号探测器的运行状态,这个与以往的地球卫星常年运行维护也不太一样。

  地球卫星在生命周期内,自身状态和功能任务都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而天问二号在这十年当中要不断地经历新的环境,要不断调整飞行状态,保证精准地飞向两个探测目标,所以比以往的卫星长期运行维护的难度也要大。

  太空探索 年轻人才正不断涌入

  近10年的任务周期,让天问二号探测任务成为中国航天史上周期最长的任务。长周期的任务接力不仅需要技术支持,更需要人才储备。目前,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是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是35岁。除了年龄,人才类型也更加多元。面对航天装备制造技能人才的缺口,去年底,教育部在职业教育新专业中首次增设航天装备领域专业,在航空航天飞行器的加工制造和维修维护领域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加入。天问二号迈出了深空探测的新一步,这10年之约对航天人才储备意味着什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副教授 张晓天:在这些新的技术突破的背后,首先是国家对深空探测这个领域持续的大力的投入和支持。除此之外,在全国两会中也重点强调了大力推动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咱们前面提到的自主导航技术、电推进技术、空间机构技术。现在都有很多商业航天企业也在大力的研发,逐渐成为国家航天的有效的补充,也带来了很多新的活力。

  行星探测任务是周期非常长的航天探测任务,天问二号就到了十年,未来迈向更远的深空的时候,任务周期还会更长。为了能在这么长的周期下保障航天器任务的可靠实施,一定需要坚实的人才队伍。

  十年的时间,足够一个刚入职的青年设计师成长为一个专业技术骨干,甚至是技术带头人。从近年的航天发射的直播中,我们也能看到队伍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出现在了核心岗位上。

  未来随着航天任务越来越复杂,从设计到管理到加工制造,再到保障运行等等,方方面面都会需要更多的人才。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学习航天专业,加入航天行业,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国家统计局:消费政策还会继续加...   和商网北京7月15日电 (记者 谢艺观)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1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中...
第三届链博会开幕在即 海外参展...   和商网北京7月15日电 再过一天,全球工商界将齐聚北京。  7月16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
充电地图、智能充电柜……解决电...   在许多大城市,很多人选择先骑电动自行车到地铁口或公交站附近,再换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解决出行“最...
男子花16.4万元买到的二手车...   在二手车经营公司购买到发生过致人死亡交通事故的二手车,买卖合同可以撤销吗?近日,上海市金山区人民...
应急管理部:今年汛情总体平稳 ...   和商网7月15日电 应急管理部15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上半年全国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情况,介...
今天下午航天员将进入天舟九号货...   今天下午,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进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按计划开展货物转运等相关工作。
“香港高考”放榜在即 香港特首...   中新社香港7月15日电 (记者 刘大炜)有“香港高考”之称的香港中学文凭测试(简称“文凭试”)将...
援圭中国医生联手圭亚那医生救治...   和商网圭亚那乔治敦7月14日电(王林)近日,第20期中国(江苏)援圭亚那医疗队队员、骨科医生王飞...
中国国家统计局:下半年经济稳定...   中新社北京7月15日电 (记者 刘亮)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
人民领袖|一城锦“绣”为人民 2023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了解保障性租赁住房...
国家统计局:下半年中国经济保持...   和商网北京7月15日电 (记者 李金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7月1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不少...
深挖隐性腐败!多地整治政商“旋...   和商网北京7月15日电(李京统)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了两名中国证监会干部被处分的消息。...
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   中新社北京7月15日电 (记者 刘亮)中国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
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高时空分辨布...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杨帆研究员牵头成功研制了国际首台高时空分辨受激布里渊显微镜...
应急管理部:今年上半年自然灾害...   和商网7月15日电 应急管理部15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上半年全国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情况。会...
新华社评论员: 弘扬伟大抗战精...   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 题: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新华社评论员  “要讲好抗战故事...
国家统计局:上半年新质生产力在...   和商网7月15日电 国新办1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对投资...   和商网7月15日电 国新办15日就202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副局...
为后续推广积累经验,NBL联赛...   和商网7月15日电 2025年全国男子篮球联赛(NBL联赛)已结束常规赛前五轮的比赛。中国篮球协...
于两种感受间读懂中国信心(评论...   中国之所以被各国嘉宾“看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融入全球发展,也竭尽所能推动解决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