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晒“过紧日子”账单,有的节约几十亿,今年将这么做
创始人
2025-02-26 03:42:10
0

  健全过紧日子长效机制是今年地方财政工作的一个重点

  在财政收支矛盾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今年继续过紧日子是31省份共同的选择。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31省份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报告发现,所有省份都强调2025年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等,以腾出更多资金用于支持民生和重大战略任务。

  自财政收入转入中低速增长后的十余年,中国各级政府更加强调过紧日子。去年各地过紧日子情况如何,究竟腾出多少资金?今年各地又如何继续过紧日子?

  多省腾出几十亿

  所谓政府过紧日子,一般是压减行政开支、非必要、非急需支出等,勤俭办一切事业。而民生等支出并不在压减范围内,反而是上述过紧日子腾挪资金的重点保障领域。

  近些年各级政府过紧日子新规不断出台,一些规定甚至一度上了热搜。比如安徽提出文件资料一律双面印制,会议不发笔、本等办公用品等;苏州要求高铁沿线公务出行原则上不安排公务用车保障,公务接待安排在机关食堂的,原则上提供同餐次职工餐菜品等。

  部分省份预算报告,揭示了2024年地方过紧日子成绩单。

  重庆预算报告称,去年当地推动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出台“六减六控”过紧日子举措,持续压减一般性支出、“三公”等经费,严控节庆展会论坛活动、新上建设项目和编外聘用人员等,全市压减一般性支出54亿元,有效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天津预算报告表示,去年天津实施更为严格的过紧日子措施,按10%比例压减公用、会议、信息化运维等行政经费,实施“三公”经费拨款限额管理,执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一进一”“多退少进”政策,全年压减非必要支出87.6亿元。

  吉林预算报告称,去年当地落实 12 条过紧日子措施,明确各地各部门委托业务费和“三公”经费等限额,全年一般性支出减少 65 亿元,下降 16%,其中委托业务费支出压减超 40 亿元,下降近 50%。

  另外,辽宁去年预算执行中压减全省非急需非刚性支出 2%以上,压减 4.3 亿元,腾出更多资金保障“三保”、债务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级“三公两费”支出5.01亿元,较年初预算压减2.33亿元

  为了让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近些年各地将过紧日子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仅2024年,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陕西、福建、黑龙江、北京、山西、重庆、贵州等十多个省份发布过紧日子相关规定。

  比如,黑龙江预算报告称,去年在全国率先出台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政策,细化推出严控一般性支出14个方面45条硬措施,配套建立27项标准化评估指标。

  湖南预算报告称,当地在全国率先以省委、省政府两办名义出台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15条措施,将编制人员管理、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性投资、政府采购等行为纳入约束范围,勤俭办一切事业。近三年省级一般性支出压减31%。

  当然,落实过紧日子也仍有一些挑战。多省预算报告提到当前财政运行面临的问题或挑战时,涉及过紧日子问题。

  比如,浙江预算报告称,一些地区紧日子过得还不够紧,个别领域存在浪费现象。江苏预算报告指出,少数部门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不到位,还存在突击花钱和资金浪费现象。江西预算报告称,部分地方“三保”保障能力较为脆弱,贯彻过紧日子要求还不够严格。

  多位财税专家告诉第一财经,党政机关多年过紧日子成效明显,一般性支出等都得到明显压减。但一些地方出现“突击花钱”,无预算、超预算、超标准支出会议、培训、“三公”经费等,违规发放津补贴等老问题,也反映出预算的法律约束较弱等现状。未来应严格执行预算相关法规,树牢过紧日子的思想,健全过紧日子常态长效机制,强化监管,真正将过紧日子落到实处。

  让过紧日子成为习惯

  去年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记者梳理发现,2025年31省份均要求继续过紧日子。这包括严控“三公经费”、供养人员在内的行政开支等。

  行政开支依然是财政支出一大主要支出类别。比如某省2024年超1万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支出占比约65.7%,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占比约18.5%,行政成本支出占15.8%(约2122.2亿元)。

  广东预算报告称,今年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把紧预算关口,严控部门和单位运转性经费、政府履职辅助性服务等一般性支出,开展成本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除了压减或严控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等方面,在压降行政成本方面,天津预算报告提出,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吉林提出,合理压降财政供养人员支出。湖北预算报告称,要加强信息化项目管控。内蒙古预算报告称,今年严控党政机关节庆、论坛、展会、培训等活动,培训费按照 50%压减。江苏预算报告提出,今年切实防范和纠治“新形象工程”。

  另外,健全过紧日子长效机制仍是今年地方财政工作的一个重点。

  比如浙江预算报告称,今年严格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健全预算支出标准体系,从严从紧控制非重点、非刚性、非急需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完善过紧日子评估机制。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此前公开表示,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党中央明确要求,各级政府都要带头落实,勤俭办一切事业。俗话说,精打细算才能油盐不断。党政机关少花一分钱,民生事业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钱。当然,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是捂紧钱包不花钱,而是该花的花,该省的省,做到大钱大方、小钱小气,集中财力办大事。

  黑龙江预算报告称,今年秉持“小钱小气、大钱大方”理念,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分类压减一般性支出,努力做到中央规定配套项目、民生政策性支出、支持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生产性投资、科技人才等创新领域支出、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支出等“五个必保”。

  从多省预算报告来看,今年民生等重大支出得到保障。

  比如,根据山东预算报告,预计今年山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13340亿元,增长2%。其中加大基本民生投入力度,确保全省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比如支持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等。

  江苏今年预算报告称,今年江苏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省定标准按不低于 8%增幅提高至每人每月247元。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陈益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日企总经理:中国测器具有国际竞...   和商网烟台2月25日电 (记者 王娇妮)“中国制造的仪器仪表性价比高,具有国际竞争力。”日特测器...
奚美娟连任上海市文联主席 孙甘...   和商网上海2月25日电 (记者 王笈)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海市作家协会第十一...
甘肃酒泉戈壁滩育“种”播全球   和商网兰州2月25日电 (冯志军 刘潇)采用物联网、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打造高标准种子田,...
西安市2024年民用无人机产量...   和商网西安2月25日电 (杨英琦)记者25日从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悉,...
成都进入“两会时间” 人工智能...   和商网成都2月25日电 (王利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六届成都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25日在成都...
俄总统新闻秘书:俄美开展投资经...   中新社莫斯科2月25日电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25日表示,俄罗斯与美国之间包括稀土资源领域...
韩中议员联盟:韩中多领域密切合...   中新社首尔2月25日电 (刘旭 季龙雨)韩国国会韩中议员联盟25日发表声明呼吁维护两国友好合作关...
1月新疆霍尔果斯公路口岸商品车...   中新社乌鲁木齐2月25日电 (胡嘉琛 刘兴阳)记者25日从新疆霍尔果斯公路口岸获悉,今年1月,该...
中国最大铁矿石中转基地再添动力   和商网宁波2月25日电 (张斌)25日,浙江宁波官方发布称,位于宁波舟山港的中宅矿石二期码头日前...
“千企雄安行”助创新要素集聚“...   和商网雄安2月25日电 (谌诗雨 韩冰)“千企雄安行”2025年开门红——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会暨合...
(乡村行·看振兴)内蒙古乡村见...   和商网乌兰察布2月25日电 题:内蒙古乡村见闻:念羊经、兴羊业、发“羊”财  和商网记者 张林虎...
上海虹口深化“上海入境旅游第一...   和商网上海2月25日电 (樊中华高志苗)25日,随着“七海探险家号”邮轮靠泊国客中心码头,上海虹...
唐代壁画亮相台中 六年全台巡展...   中新社台中2月25日电 (记者 杨程晨)2025“盛世壁藏——唐代壁画文化特展·三部曲”25日在...
首次实现毫米一等量块测量 中国...   中新社北京2月25日电 (记者 刘亮)记者25日从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获悉,该部门近日批准建立的...
(乡村行·看振兴)多措并举齐心...   和商网丽水2月25日电(周健 罗正宇)“美丽经济”盛行的当下,美妆已成为最具消费活力的市场之一。...
就业市场迎来新趋势 技能人才成...   焦点访谈丨就业市场迎来新趋势 技能人才成主流  春节过后,企业复工复产节奏加快,用工需求日益旺盛...
安徽:“五个加力突破”推动经济...   和商网合肥2月25日电 (记者 张强)记者25日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
湖北首家微短剧产业基地在武汉揭...   和商网武汉2月25日电 (董国栋)长江视听微短剧产业基地25日在武汉揭牌,这是湖北首家微短剧产业...
女总监和前夫诈骗公司8000余...   和商网上海2月25日电 (记者 李姝徵)女总监和前夫诈骗公司8000余万元潜逃海外,上海警方依托...
马来西亚工商界的“进博会故事”   中新社吉隆坡2月25日电 题:马来西亚工商界的“进博会故事”  作者 陈悦 林诗琦  24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