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声音“真假难辨” 谁来保护“我的声音”?
创始人
2025-02-24 18:23:01
0

  AI生成声音“真假难辨”,滥用现象时有发生——

  谁来保护“我的声音”?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如今在网络平台上,AI声音随处可见。

  随着算法不断进步,在高性能设备和高精度模型的助力下,AI生成的声音已从过去的“一听就假”发展到如今的 “真假难辨”。不少有声读物采用AI配音,读者甚至能选择模仿某个特定人的声音,这既降低了成本,也增添了趣味性。

  与此同时,AI声音滥用现象也时有发生。一些商家在短视频平台带货时,通过AI模仿知名人士的声音编造内容,不仅严重误导了消费者,也对当事人造成了不良影响。

  声音“AI克隆”被滥用

  个人的声纹信息,作为一种生物识别特征,具有高度的可识别性,能够被电子手段精确记录。其独特性、唯一性及稳定性,使其成为将信息与特定自然人相关联的关键要素。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声纹信息被归类为敏感个人信息,受到严格保护。

  AI技术如何生成“以假乱真”的声音?记者采访了解到,它依赖于当下的深度学习算法,从采集到的声音样本中精确提取一系列关键特征,包括频率、音色、声调、语速以及情感表达等。随后,这些特征被转化为复杂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算法进一步合成,从而生成高度逼真的声音。

  “只需拥有少量的声音素材,即可迅速实现声音的‘AI 克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在应用商店搜索发现,大量软件具备相关功能,一些APP的下载量超千万次。记者选择一款APP进行模拟,只需简单念出一段文字或输入音频片段,这些APP十几秒即可完成声音的合成。

  当AI生成声音的门槛迅速降低,一些不法分子趁机将其滥用于诈骗、虚假宣传。社交平台上,利用AI技术模仿并恶搞各领域名人的短视频屡见不鲜。曾有大量短视频通过AI模仿某知名人士的声音,其中部分视频包含不当言论,引发社会热议。该知名人士随后发表视频回应,表示这些事件给自己带来了困扰和不适,呼吁大家停止此类行为。

  此外,一些商家在短视频平台带货时,利用AI生成声音误导消费者。

  擅自将他人声音AI化不合法

  在2024年公布的我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中,原告殷某是一名配音演员,他意外发现自己的声音被AI化后,在被告某智能科技公司运营的平台中对外出售。随后殷某将该智能科技公司等被告起诉,主张被告的行为严重侵犯了自身的声音权益。

  法院审理认为,利用人工智能合成的声音,如果能使一般社会公众或者相关领域的公众根据其音色、语调和发音风格,关联到该自然人,即可认定为具有可识别性。因此,某文化传媒公司、某软件公司未经原告许可AI化使用了原告声音,构成对原告声音权益的侵犯,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于此案,北京互联网法院副院长、二级高级法官赵瑞罡认为,我国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首次以立法形式将保护“声音”写入民法典,明确参照适用肖像权的形式保护自然人的声音。声音作为一种人格权益,具有人身专属性,任何自然人的声音均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对录音制品的授权并不意味着对声音AI化的授权,未经权利人许可,擅自使用或许可他人使用录音制品中的声音构成侵权。

  随着AI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由AI技术引发的纠纷日渐增多。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记者搜索到不少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案件中包含声音AI使用等关键词。

  对此,河北厚诺律师事务所律师雷家茂表示:“个人未经他人允许擅自将他人声音AI化不合法,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权利人有权依法维权。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三条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治理应多措并举、标本兼治

  当下,与AI换脸视频相比,AI合成语音更难辨别、门槛更低。一个“声音很熟的电话”可能是诈骗。

  2月21日,中央网信办发布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重点,特别提到整治AI技术滥用乱象,突出AI技术管理和信息内容管理,强化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打击借AI技术生成发布虚假信息、实施网络水军行为等问题,规范AI类应用网络生态。

  “声音作为一种人格权益,具有人身专属性。我国已在现有法律框架中对声音权益保护做出了一定规定。”雷家茂表示,“AI生成声音的过程中,涉及声音样本的采集、使用、算法的研发和应用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涉及不同主体的权益。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细化AI克隆技术的法律条款,明确侵权行为的定义和责任,加强执法力度。”

  有专家表示,对于滥用AI“偷”声音的乱象应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平台层面要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对AI声音的审核和侵权举报机制,及时发现和拦截侵权、虚假、违法等不良内容。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对利用AI技术进行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更加完善的常态化治理机制。

  此外,雷家茂提示,在AI技术日益普及的时代,个人也必须加强对个人生物特征信息,特别是声音的保护意识。不轻信或传播未经核实的AI生成声音信息,以防被误导或卷入不必要的风险。

  (工人日报 记者 周子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浙江绍兴“开门红”产业链项目计...   和商网绍兴2月24日电(董易鑫)2月24日,2025绍兴市招商引资大会在浙江省绍兴市召开。会上,...
雄安新区第十二批次(雄东片区)... 图为回迁居民领取礼品。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图为回迁居民正在办理水电等业务。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图为回...
生态环境部:让环保投入高、绩效...   和商网北京2月24日电(记者 袁秀月)2024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情况如何?2025年是“十四五...
雄安新区第十二批次(雄东片区)...   和商网雄安2月24日电 (裴国荣 韩冰)“墙面平整度误差小于2毫米,地暖压力测试达标。”雄安新区...
事关农民群众上学看病、养老抚幼...   和商网2月24日电 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24日表示,现在绝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硬...
全红婵拟保送暨南大学   和商网2月24日电 据暨南大学本科招生网消息,暨南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24日发布《关于公示暨南大...
2024年重庆侦破非法捕捞水产...   和商网重庆2月24日电(景诗雁 贾楠)24日,记者从重庆市公安局获悉,2024年重庆公安履行服务...
2024年河北软件和信息技术服...   和商网石家庄2月24日电 (赵丹媚 谷丽娜)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4日消息,2024年,河北软件...
重庆巴南:油菜花与美人梅共绘春... 图为游客赏花游玩。刘纪湄 摄图为游客赏花游玩。刘纪湄 摄图为游客赏花游玩。刘纪湄 摄图为航拍盛开的油...
5000多年前就有“城建大师”...   2月23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召开“2024年度考古成果汇报会”,发布了21项涵盖主动性考古、...
中国工商银行受邀参加中国和海合...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沙特阿拉伯主持召开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成员...
去年澳大利亚维州网络诈骗受害者...   中新社悉尼2月24日电 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24日报道,当地警方表示,2024年,澳大利亚维多利...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成立品牌与...   和商网北京2月24日电 (记者 应妮)由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品牌与文化...
天津一网约车违规收取“付费提速...   和商网天津2月24日电 (记者 王君妍)记者24日从天津市交通运输委获悉,天津市交通运输执法部门...
给偏科人才多一点偏爱   【创新谈】  近日,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上学时偏科成为热议话题。他自己坦言:“高中的时候,所有大...
大连市长海跨海大桥项目启动 打...   和商网大连2月24日电 (记者 杨毅)大连市长海(跨海)大桥项目启动仪式24日举行,标志着东北里...
2025年研考国家线发布 图片来源:“微言教育”微信公众号  和商网2月24日电 据“微言教育”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教育部部...
速度滑冰世界杯波兰站收官 中国...   中新社北京2月24日电 2024-2025赛季国际滑联速度滑冰世界杯波兰站当地时间23日收官,中...
中广核广东陆丰核电项目1号机组...   中新社深圳2月24日电 (索有为 朱丹)中国广核集团广东陆丰核电项目1号机组24日完成核岛第一罐...
武汉大学早樱绽放 图为武汉大学第五教学楼前的早樱绽放。中新社记者 马芙蓉 摄图为武汉大学校医院附近的早樱绽放。中新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