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商网南昌12月27日电 (熊锦阳)大山深处,“中国国蝶”金斑喙凤蝶飞舞于茂密林间;废弃矿山,华丽逆袭绘就文旅发展新画卷;林间树下,多元绿色业态拓宽乡村振兴致富路……
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省份之一,也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024年,从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到持续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从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到深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一系列扎实有力的举措让江西绿色生态发展底色添“绿”增“金”。
生态自信 彰显“绿色家底”
绿色生态是江西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如今的赣鄱大地开窗有景、出门见绿,呈现出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新的秀美画卷。
数据显示,目前江西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以上,位居全国第二位;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7.7%,“五河”和东江源头保护区出水断面水质功能区达标率为100%,入鄱阳湖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水清江豚跃”“天净万鸟翔”已成为美丽江西的生动名片。
冬日时节,在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景区泸溪河上,一群中华秋沙鸭轻盈地漂浮于水面,羽毛在阳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泽。它们时而钻进水中觅食,时而在岸边的石头上休息,享受着龙虎山优异生态环境带来的宁静。
中华秋沙鸭是世界濒危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称为“鸟中大熊猫”,全球仅存3000只左右。如此珍贵的物种却已连续18年选择在江西龙虎山越冬。
生态环境优异的龙虎山景区。 刘志琨 摄“中华秋沙鸭对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要求很高,它们每年都来‘做客’充分说明了龙虎山生态环境优美,水质良好,食物丰富。”据龙虎山景区护林员肖冬样介绍,2007年,中华秋沙鸭首次现身龙虎山景区泸溪河,为让中华秋沙鸭等候鸟有更好的越冬环境,龙虎山景区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于2008年初划定1800公顷的保护区,泸溪河龙虎山景区段常年禁止捕鱼,为候鸟提供了一个优质的栖息环境。
“现在越来越多的候鸟把龙虎山作为越冬重要栖息地,除中华秋沙鸭外,野鸬鹚、黑鹳、鸳鸯等众多珍稀鸟类也来此栖息繁衍。”肖冬样说道。
近年来,江西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通过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等措施,婺源蓝冠噪鹛、金斑喙凤蝶、南方红豆杉、大黄花虾脊兰等野生珍稀动植物陆续“落户”江西。目前,江西现有记录的野生脊椎动物达1007种,野生高等植物达511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2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9种。它们宛如一张张“生态名片”,见证了江西的生态自信,彰显着江西的“绿色家底”。
生态修复 共筑“绿色家园”
山体裸露、植被受损的废弃矿山,如何变身成为近郊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江西省龙南市给出了答案。走进江西省龙南市阳明心谷景区,映入眼帘的是玉岩石窟、丹霞碧湖,景区内绿树成荫,风光宜人。
曾经,有几十家大大小小的矿山开采企业和矿产品加工企业散布于此,长时间粗放式、低水平的采矿活动导致矿区内出现水土流失、噪声、粉尘、地质灾害隐患等生态环境问题,矿区生态环境影响面积达到10500亩左右。
为让废弃矿山重获新生,龙南市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的战略步骤,多方筹集资金对废弃矿山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治理。依托阳明心谷内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宝贵的文物古迹等资源,将生态功能修复和资源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在矿区上建起了文化中心、传习基地,探索出了一条保护与开发并重、文化与旅游相融的废弃矿山治理发展新路。
生态修复后,绿意盎然的阳明心谷景区。 李林烜 摄“阳明心谷周边矿区曾是龙南城区附近最大的废弃矿山集中地,我们遵循‘宜景则景’原则,对周边废弃采石场采取危岩清理、台阶放坡、坡面锚索、植树种草、采坑重塑利用等系列治理措施,助力旅游景区建设。”据龙南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战冬介绍,通过“矿山修复+生态+文旅+教育”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问题成为“历史”,昔日废弃矿山变成了休闲旅游胜地。
阳明心谷的华丽蝶变只是江西生态修复工作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原则,江西大力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出台了全国首部矿山生态修复领域省级地方性法规《江西省矿山生态修复与利用条例》,完成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面积40余万亩,涌现出了一大批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典型案例。
毋庸置疑,这些案例兼顾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问题的典型性、修复手段和方法的综合性,践行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纵深推进了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打造。
生态发展 激活“绿色引擎”
江西省是唯一兼具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省份,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开发森林食品、培育生态旅游等新业态,江西大力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走进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旴江林场,大树之下种满了各种菌菇,独特的香气弥漫于林间。据林场场长李晋忠介绍,林下种植的产量虽逊于大棚种植,但是产品质量却远远超过。“林下种植出的菌子口感更好,营养价值更高,售卖利润更大。同样的产品,林地种植出的产品价格能达到大棚种植的5倍以上,并且由于是在山里仿野生种植生产出的有机产品,所以也更受消费者青睐。”
“利用当地林下仿野生自然环境,我们大力发展种植茶树菇等食用菌及中药材,更接近野生风味,品质更佳,深受客户欢迎。”最早在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开展林下种植的企业江西利财食用菌有限公司负责人谢远财向记者介绍,现在生产的灵芝和茶树菇已销往上海、北京等地。截至目前,广昌县林下经济种植面积约16.1万亩,林下经济年综合产值超6亿元。
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旴江林场内长势喜人的灵芝。 熊锦阳 摄无独有偶,在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的龙布林场迳仔山场仿野生天然椴木灵芝基地,一株株灵芝为当地村民撑起了“致富伞”。
为推动林下产业高质量发展,龙布林场按照集体林地“三权”分置的原则,在不改变集体所有权、稳定村民承包权的前提下,鼓励引导村民将林地经营权流转给林场,实施“场村共建”带动村级经济发展,让资源变资产、林权变股权、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实现国有林场“二次创业”。现在,龙布林场种植灵芝菌棒1.5万棒,面积达40亩,年产收灵芝2250公斤,收益达360余万元。
除了广昌县和安远县,江西各地还发展出林下养殖、森林旅游、林下采集等绿色生态发展经济模式,打造了一批示范基地,带动全省258万户农民参与林下经济生产经营。林下经济已成为江西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壮大乡村经济的重要产业。
从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到探索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从深化现代林业产业示范省建设,到加快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江西正从林业大省向林业强省不断迈进,2024年,江西全省林业总产值预计突破6800亿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