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商网杭州12月20日电(柴燕菲 王逸飞 鲍梦妮)“于老师,排舞队周末就要比赛,临时加练。我先过去,晚点再来。”向驻村文化特派员“请假”后,57岁的浙江舟山金塘镇山潭村村民朱意红一路小跑,从文化礼堂赶往村活动中心。
与以往闲暇时大多“憋”在家里不同,如今朱意红要练美声、跳排舞、打腰鼓……她打趣道,“自己得列一张‘课程表’了。”
5月,浙江在全国首创文化特派员制度,选派具有高水平文化素养及文化专业特长的个人到乡镇(街道)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生活。浙江海洋大学音乐教师、舟山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于志新,正是为山潭村村民带来变化的文化特派员。
于志新指导村民练习声乐。 鲍梦妮 摄“我之前调研发现,海岛村老龄化严重,文化活动单一,亟需能自我造血、长期开展的文化服务。”半年多来,于志新每周都要去村里,并在浙江海洋大学和舟山市音乐家协会的支持下,邀请学校、协会老师一起开设合唱团、声乐班、舞蹈班,对接学校社团进村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刚开始村民羞于表现、不敢出去参赛展示,他一遍遍鼓励大家,“哪怕得最后一名也没关系”。
如今,山潭村每星期都会举办各色文化活动,成立了乡村合唱团、排舞队等,这不仅让村民文化生活更丰富,还吸引了在村庄周边工作的工人定期参加“课程”。
在浙江,一个个类似故事正在各地上演。今年以来,该省已选派省、市、县(市、区)三级文化特派员1570余人,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
记者从浙江省委宣传部了解到,为保障文化特派员制度取得实效,浙江构建“省统筹、市指导、县(市、区)负责、乡镇(街道)抓落实”四级协同、分级管理的服务管理体系,并建立“双月例会”等制度,组建90个省、市、县(市、区)三级文化特派员工作组,推动文化特派员专业互补、项目协作、资源共享、创意联动……诸多体制机制创新,助力该省农村居民可以在文化获得感的提升中,不断收获乡村振兴幸福感。
据统计,截至目前,浙江的文化特派员已牵头举办1万余场次各类活动,组建起3000余支乡土文化人才队伍。
文化特派员制度,极易让人联想到浙江自2003年开始实施的科技特派员制度——20多年来,该省数以万计的科技特派员奔赴山乡,以科技带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乡村是共同富裕的“主战场”,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走过三周年、开启更深层次探索的背景下,浙江对这一经验的创造性转化,正出现在多个领域。
近期,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启动“建筑赋能乡村专业助力振兴”建筑师、工程师下乡行动,将通过2年时间,组织1万名以上建筑师、工程师深入乡镇、村开展专业服务。
建筑师、工程师与乡村签订聘书。 杭州市建委供图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姚银萍是001号聘书获得者。这些天,她已制定好具体驻村计划。“以建筑赋能乡村、助力振兴的事我们一直在做。我希望借此契机进一步深入乡村,发挥专业所长,为村民打造更人性化、更温暖的公共空间。”
此外,浙江省科协提出用三年时间,打造1万名左右的县级科学传播员,下沉县域乃至乡村“种科学”;该省多家金融机构选派出“金融特派员”,前往乡村担任发展顾问;浙江绍兴嵊州市在省级“文化特派员”基础上,创新打造“越剧文化特派员”队伍……
将各类特派员“进村热”置于更长的时间维度看,不难发现,其蕴含之意与浙江已开展多年的“双下沉、两提升”、“希望之光”计划、“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等一脉相承——发挥“人”的关键作用,持续带动各类要素流向乡村,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这种发展观的延续,是该省一以贯之坚持“八八战略”的体现,同时也令其乡村面貌得以加速更新。
前三季度,浙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75,比上年同期缩小0.03;浙江建成单条产值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106条,总产值约2800亿元。此外,目前该省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覆盖所有农村学校;农村文化礼堂建成超2万个;县域就诊率达89.54%,“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的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的就医格局加快形成。
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顾益康认为,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省份,浙江通过大力鼓励人才、资本、科技、消费“上山下乡”等,正加快构建城乡互促共进、共同繁荣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浙江正持续向深求解。围绕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浙江省委书记王浩表示,要坚持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努力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