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成功开标。12月19日,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以下简称“集采”)在天津开标产生中选结果,纳入人工耳蜗类及外周血管支架两类产品。本次集采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预计2025年3月3日(全国爱耳日)前后落地人工耳蜗中选结果。
企业中选率达96%
此次是继冠脉支架、骨科三大类耗材(关节、脊柱、运动医学)、眼科人工晶体之后,高值医用耗材的第五轮国家集采,主要涉及两大类产品,包括人工耳蜗和外周血管支架(下肢动脉支架、非下肢动脉支架及静脉支架)。
相较以往,与近期刚结束的第十批药品集采类似,这一次高值医用耗材的集采在规则上同样出现了较大的调整,包括缩减入围企业数量、取消保底中标机制等,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加大企业的降价压力。
不过,在政策收紧的同时,今年的规则又不乏宽松之处,特别是通过复活机制,给予企业二次报价的机会,以便想中标的企业都能中标。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这次集采的整体结果依然圆满。24家来投标的企业,23家都有中选产品,企业中选率达到96%,产品中选率也超过了90%。而且从大家的报价来看,也都比较理性,没有出现极端的竞争。”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价格招采室主任蒋昌松表示。
具体来看,本次集采人工耳蜗类耗材需求量共1.1万套,5家企业中选,外周血管支架类耗材需求量共25.8万个,18家企业中选。
人工耳蜗是解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最有效的医用耗材,与以放大声音信号为主要功能的助听器相比,能够重建感音器官,让患者重获新“声”。特别是对于先天神经性耳聋的幼儿,植入人工耳蜗能有效解决因聋致哑问题,对患儿恢复正常生活、融入社会,降低家庭和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集采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含植入体、言语处理器)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除临床常用产品外,此次集采中,能支持高场强(3.0T)核磁的新一代人工耳蜗植入体中选,植入的患者可以接受高场强核磁共振检查。
此外,外周血管支架主要用于治疗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导致的血管疾病,其作用机理与心脏支架类似,通过支撑、扩张狭窄或堵塞的外周血管改善血流供应状况,帮助患者恢复行动能力。本次集采广泛覆盖各血管部位的支架产品,既有外周动脉支架,可恢复髂动脉、股腘动脉等下肢动脉,以及颈动脉、肾动脉等部位血流供应;也有外周静脉支架,可恢复腔静脉、髂股静脉等部位血流供应。此外,新一代载药支架,以及有特殊功能的覆膜支架等均有企业中选,保障特殊病变治疗的临床需要。
本次采购周期为三年
国家医保局介绍了本次集采的情况。据悉,本次集采坚持稳中求进,聚焦“稳预期、稳临床、优供给、促增长”多重目标。本次采购周期为三年,通过三年稳定的采购量帮助中选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市场预期。
临床常用内外资主流品牌基本中选,稳定临床使用。对功能较强、使用更方便的新一代产品按一定比例适当加价,支持创新产品进入临床。企业中选后可直供全国医疗机构,摆脱渠道销售旧模式,释放业态新动力,支持“新的”,挤压“虚的”,助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随着人工耳蜗和外周血管支架虚高价格空间去除,将提升临床可及性,有效推动听障人群等患者需求释放,促进行业发展增长。
据介绍,近年来,集采有效破除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虚高,帮助患者走得稳(人工关节)、站得直(脊柱耗材)、吃得香(种植牙)、看得清(人工晶体)、听得到(人工耳蜗),不断覆盖更多耗材领域,持续惠及更多患者。集采发挥医保战略购买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更多新药、新耗材、新诊疗项目进入临床应用创造条件,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培育医药发展新动能。
中选结果公示后将于近期正式发布。预计2025年3月落地人工耳蜗中选结果。外周血管介入类耗材因其型号多、长短及粗细各类组合多、备货周期长,拟于2025年5月落地实施中选结果。同时,医保部门将推进医药机构与集采中选企业在医保信息平台上的统一结算,在此基础上,探索推进医保基金与企业的直接结算。
北京商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