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与暹罗的跨文化奇遇
目前评分最高的泰国电影之一
《姥姥的外孙》正在热映
从阿安开始用潮汕话唱起《唪金公》开始
到影片结束
唪金公,金公做老爹,阿文阿武来担靴
……
电影院里响起了此起彼伏吸鼻子的声音
人们努力忍住, 然后在内心哭崩掉
这部泰国票房冠军
在潮汕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共情
“潮汕女孩看完泪崩!”“据说没有潮汕人能平静地看完这部电影”……近期在国内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不少网友充当“自来水”,为泰国电影《姥姥的外孙》打call。
该片8月底在国内上映后,5天内票房超5000万元,并在豆瓣拿下9.0的高分。而此前,该片在泰国上映后,成为第五部总票房超10亿泰铢的佳作。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祖籍潮汕的泰国华裔家庭祖孙三代的故事。
有关统计显示,泰国潮人是东南亚最大的华人群体,也是泰国第二大族群,虽然身处异国,他们仍然保留着潮汕的语言和传统习俗。
该片的导演帕特·波尼蒂帕特有1/4中国血统,影片编剧也是有潮汕血统的泰国人。
在三年多的剧本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深入地研究了潮汕文化,包括潮汕方言、民间习俗甚至是房屋陈设,以至于影片上映后,不仅在泰国大卖,也让中国观众,特别是潮汕人“狠狠共情”了。
潮州童谣唤起童年“回忆杀”
说到潮汕元素,首先是这部以泰语为主的影片,不时穿插的潮州方言。
虽然生活在泰国,但作为潮州华人的“姥姥”时常会冒出几句潮州方言,特别是在病重的深夜, “姥姥”呼唤父母,喊出的是“阿爹”“阿姆”。
身为外孙的阿安,平时说泰语,但在呼唤“姥姥”时,叫的也是“嫲”。这个字在潮州话里与“奶奶”同义。但在潮汕地区,人们不会叫“外公”“外婆”等含有“外”字的称呼,因为实属见“外”。
阿安的堂妹阿梅在跟“姥姥”交流时,用的也是潮州方言,问候她, “阿嫲,食啊未?”
“姥姥”弥留之际,阿安哼起了《唪金公》:“唪啊唪,唪金公,金公做老爹……”这是一首在潮汕地区广为流传的童谣, 是潮汕人哄睡孩子的必备“神曲”,而此时由外孙唱给“姥姥”听,让人泪目。
儿时听着长大的摇篮曲,最终成了“姥姥”的安魂曲。
清明扫墓让“潮人”眼熟
像大多数泰国潮人一样,“姥姥”一家保留清明全家扫墓的习俗。影片中展示的扫墓场景,也带有浓郁的潮汕特色。
祖先的墓前,摆放着“三牲五果”(三种肉类、五种水果),墓碑上的文字用红绿漆上色。在潮汕地区,墓碑上的逝者名字涂绿漆,姓氏及其他碑文则涂成红色。这种颜色的区分,是潮汕人纪念祖先的独特方式。
为“拜观音”戒掉牛肉
阿安第一次给“姥姥”买饭时,本以为身为潮人的“姥姥”很喜欢吃牛杂。
不料“姥姥”说她信“观音”,早就戒掉牛肉了。
这里的“观音”,在潮汕地区也被称为“慈悲娘娘”。
在潮汕的传说中,“慈悲娘娘”走路离地三尺,原因是不忍伤及无辜百草蝼蚁。
所以“ 观音”的供品也只能是斋,“姥姥”戒掉牛肉也有这个原因。
潮汕人的生活中有两大仪式感, 第一是喝茶,第二就是拜“老爷”, 所谓“身为潮汕人,不能不拜神”。
除了供奉“观音”,潮汕人一年里要拜的“老爷”包括家里的地主爷、天公(玉皇大帝)、佛祖(如来佛祖)、土地公公、珍珠娘娘、财神、月娘(月神)、门神、祖宗……
在“拜老爷”的仪式中,潮汕人民表达了对神明的尊敬和感恩,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集体的“营老爷”活动也增进了村民的团结。
家中陈设承载“潮式梦核”
“姥姥”家中的陈设,包括碗橱、神龛、甚至是金童玉女门贴等等,也是属于很多潮汕人的“潮式梦核”。
家门口的石榴树,是阿安出生时“姥姥”种下的,也是贯穿影片的一个象征:电影开始石榴熟了,中间“姥姥”摘石榴给阿安吃,影片尾声,“姥姥”去世,石榴花也悄悄陨落。
石榴树在潮人心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昔时有“无榴不成乡”之说。 潮人把石榴树称为“红花”,象征着多子、多福、多寿。潮人在成长的关键节点上,都要用上红花,包括“出花园”和婚娶大事,红花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我的根就在那里”
8月23日,《姥姥的外孙》在广州举行了中国首映礼。
泰王国驻穗总领事吉拉蓬·素妲尼(Jiraporn Sudanich)在致辞时表示,“电影当中展现的潮汕元素、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也许会让在座的不少观众倍感亲切,可见泰中两国的紧密联系由来已久, 正如同我们常提到的‘中泰一家亲’。”
“我们觉得中国的文化在泰国得到传承是有它的魅力所在的。”9月2日晚,在一场映后连麦活动中,导演帕特分享了他创作的点滴感悟。
“虽然我本人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还没有机会到中国, 但是我一直觉得我跟中国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因为我的根就在那里。”
这个金秋
汕头将迎来
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
第十届世界潮商大会
随着两大“盛会”的汕头时间越来越近
游子们归乡的企盼也越来越浓
我们期待着全球潮人
在汕头这片热土上的一次大团圆
汕头,欢迎全球潮人“回家”!
来源 | 汕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