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庆档电影市场热闹非凡。主旋律战争大片、科幻动作片题材多样,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观影喜好。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博物馆通过展览,向观众展现了75年来中国电影取得的显著成就。在“从电影票看电影院的发展”展柜中,可以看到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现在各个时期的电影票。(10月7日央视网)
中国电影博物馆
文化,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说起文化生活的变化,年长的观众一定对当年看过的露天电影印象深刻,因为这是那时为数不多的精神食粮。可以说,电影的变迁也折射时代的发展:如今,我国电影放映场次从1952年的79万场,攀升到2023年的1.3亿场,年观影人次从1949年的0.47亿,上涨到2023年的12.99亿。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银幕数量。
与此同时,我国博物馆数量从1949年的21个,发展到2023年全国备案博物馆已达到6833家,举办展览4万多个,吸引观众12.9亿人次。2023年全国广播节目播出时间1616.0万小时,电视节目播出时间2001.6万小时。2023年末全国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71%,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79%,分别比1982年末提高35.61个、42.49个百分点。
中国电影博物馆
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国家强。为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投入,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契机。1979年第一家音乐茶座在广州东方宾馆开设,成为新中国文化市场兴起标志,文化产业概念逐渐成形、快速发展。特别是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更是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逐步进入全面提升新阶段,文化产业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8.2%。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2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1个百分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国风爆款屡屡出圈,涉及音乐、美术、建筑、家具、服装、美食、日用文创等各个方面,在“90后”“00后”为主体的青年群体中成为关注热点。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因此在各类消费场景中恢复生机,并日益加深融入“衣食住行游购娱”中,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动力。
中国电影博物馆
受益于传播载体不断创新。文化与文艺只有深深植根人民,才能始终长青。让人高兴地看到,年轻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打破了“年轻”与“古老”的传播“次元壁”,更激发起他们积极地自发传播和广泛参与。
过去的发展实践已印证:传统文化内涵只有被深入挖掘和有效“输出”,不断探索创新丰富文化自信载体,才能更有效地转化文化价值、市场价值。正如专家所表示,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对青年群体来说不再只是一个口号,他们用身体力行来获取审美体验和文化记忆。
你看,当传统文化并不全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触碰,可以品尝,可以体验,可以参与,这份文化的滋养便已经开始,这比任何灌输和说教都更有效果,更有意义。
75载风雨兼程,新中国的文化事业之河激流奔涌,滔滔向前。今年国庆假期,文化遗址人潮涌动,“文化游”广受青睐,更丰富的文化活动、高品质的文化供给,正在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