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打开哪个综艺节目,十有八九都能看到徐志胜的身影。有人开玩笑说:他是不是和综艺圈签了包月合同?无论是搞笑类、情感类,还是职场或观察类,徐志胜的频繁露面让人怀疑——内娱难道只剩他一个脱口秀演员能说话了吗?
那么,为什么综艺节目都离不开他?为什么观众一边喊着看腻了,却又忍不住继续追着看?其实,这背后藏着徐志胜与平台、市场和观众之间形成的默契联动,他成了新一代综艺节目的“适配体质”代表,这绝非偶然。
先说说他那让人印象深刻的综艺人设:
这是个挺奇怪的存在。他既不帅气,也不高大,没有流量光环,更没有惊艳的履历。正因为这些“平凡”,他几乎可以毫无违和感地融入任何节目。
在如今视觉冲击铺天盖地的娱乐圈,徐志胜的“钝感力”反而不抢戏、被调侃,却成为了一个稀缺的综艺稳定剂。
1. 适配各种节奏
他能当观察嘉宾,能坐在圆桌辩论,也能做体验嘉宾,甚至控场自如。不会刻意抢存在感,却总用低调却高情商的反差,为节目带来温柔的转场和缓冲。
2. 天生的包袱制造机
虽不是专业笑星,但他自带笑点——慢半拍的反应和一本正经的脸成了天然的笑料引爆器。
他可以被调侃、被cue、被模仿、甚至被恶搞,始终不破防。这种心理韧性和喜感承受能力,是节目组最爱的特质。
3. 低成本、稳定占位
比起大咖或流量明星,徐志胜作为脱口秀演员,轻综艺领域的“好牌”,酬劳可控且内容产出稳定。他不闹情绪、不抢风头、不站队,是内容流水线上的理想员工。
看惯了那些读提词器、表情夸张的流量男星和PUA嘉宾,徐志胜那份真实的“钝感”,加上对自己不太当回事的态度,反而成了难得一见的诚恳感。
他不帅,但很真实;不酷,但像朋友;他身上有种“我们当中也能出一个人”的亲切幻觉。
有人说他的段子没那么爆笑,但这恰恰成就了他作为综艺节目里稳定常驻的角色:他给内容密集的节目留出了必要的“空白”和“呼吸”,让观众喘口气。
这其实映射出内容产业的结构性失衡:
平台逐渐依赖中腰部艺人和强内容策划来稳住局面,徐志胜就是中腰梯队表现出色的代表。
相较于传统演员,脱口秀演员更懂观众心理,能接梗、有控场能力,且跨界意愿强烈。徐志胜正是这波综艺新时代的内容新锐。
他不仅能讲段子,还能讲故事、评论现实,既能在幽默类节目发光,也能在情感话题中游刃有余,是个百搭型选手。
很多艺人害怕剪辑、怕带节奏、怕被黑,但徐志胜的话语体系纯净、不带负面情绪、不碰雷区,是剪辑师眼中的“剪不坏”的人。
诚然,徐志胜的综艺“疲劳症”已经显现。当他频繁出现在各种节目场景中,观众难免发问:“怎么又是他?换个人不行吗?他还能带来什么新鲜感?”
但短期来看,平台对这种不出错的常驻艺人依然有刚需,他不一定是观众的最爱,但绝对是节目生态中最稳的发动机。
徐志胜的综艺霸屏,绝非偶然,而是平台内容迭代、行业结构调整和观众审美迁移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可能不是最搞笑的,但极其可控;可能不是最火的,但极其稳健。
在综艺从追求爆款刺激回归陪伴与轻聊时代时,他这种能撑场、不抢戏、有点小梗的艺人,正好填补了流量和内容之间的缝隙。
所以,为什么每档综艺都有徐志胜?因为他就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中产综艺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