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第3594期
12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清华大学本科生物医学工程,导演仇晟凭《比如父子》获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艺术贡献奖。
颁奖礼现场,他以李白《月下独酌·其一》致天上的父母。
在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璀璨舞台上,一位“非典型”导演成为全场焦点。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毕业的仇晟,凭借其首部长片《比如父子》,一举斩获金爵奖艺术贡献奖。
这位理工科出身的“学霸”导演,以独特的跨界视角,为中国电影注入了一股清新力量。
科学与艺术的奇妙碰撞
仇晟的履历令人眼前一亮: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本科,典型的STEM高材生。
理工科的严谨逻辑与技术敏感度,赋予了他与众不同的电影语言。
他透露,新作计划将脑机接口技术融入叙事,探索科技与情感的交织。这种跨学科的思维突破了电影创作的传统边界,令人期待他能否开创“神经电影学”的新领域。
在颁奖礼上,仇晟以李白《月下独酌·其一》悼念天上的父母:“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四句诗层层递进,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生命与永恒的哲思——从创作中的精神共鸣,到生死相隔的现实无奈,再到超越世俗的宇宙遐想。
他的感言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观众窥见《比如父子》可能探讨的亲情与记忆主题。
电影需要更多“非科班”
仇晟的成功引发了关于电影教育的热议:科班出身是否是创作的唯一路径?
电影史上,王家卫从平面设计跨界,诺兰主修英国文学,塔可夫斯基学过阿拉伯语,这些非科班大师以独特视角颠覆了传统。
仇晟的案例进一步证明,科学思维与人文情怀的碰撞,能为电影语言注入新活力。
中国电影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
仇晟的跨界尝试,预示着学科融合可能成为未来电影革新的前沿。
当脑机接口遇上银幕叙事,或许不仅是一部作品的诞生,更是电影艺术范式的全新探索。
期待中国电影的“跨界时代”
仇晟的《比如父子》不仅是一次个人胜利,更是中国电影多元化的缩影。
从实验室到片场,这位清华学霸用行动证明:电影的未来属于那些敢于打破界限的人。
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也期待更多“非典型导演”点燃中国电影的新火花!
近期发表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儿女未来
汇编 ↓↓↓ 百篇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