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恋综,满屏的“预制味”。
冷眼不知道已经在多少档恋综里看到这样的情节:男女嘉宾初见就一见钟情,两三期节目之后鲇鱼嘉宾登场,搅乱战场,CP大乱炖后一一配对,节目还没结束就无限撒糖,为转型网红跃跃欲试。
冷眼真的想问,在这样的配对游戏里,真诚地遇见一个喜欢的人到底还有没有可能?
不得不承认,恋综现在已进入内省创新的阶段,过往的模式迫切需要突破。
之前有了《有你的恋歌》“恋爱+音乐”的创新,未来这样的创新一定会越来越多,那么还有没有什么思路是当下的恋综创新可以借鉴的?Netflix最新推出的《线下恋爱》给了冷眼答案。
离开手机,用十天的时间在一场异国旅行中找到爱情的日本恋综《线下恋爱》,到底为什么被豆瓣网友评为今年最好看的恋综?冷眼今天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
(含剧透)
节目一开篇,就是全新的恋综设定,完全惊艳了冷眼。
一开始,十位嘉宾就被没收手机,散落在尼斯这个完全陌生的法国城市里。
偌大的城市,没有手机,没有固定的恋爱小屋,甚至都没有全体嘉宾出场见面的环节,这样的开场让冷眼疑惑,这要怎么谈恋爱?
按照以往的经验,恋综总是会在第一次的嘉宾见面上下功夫,像《半熟恋人》第一季让嘉宾们隔着马路遥遥相望,《有你的恋歌》开场甚至搞了一个“蒙面歌会”,用音乐识人。
但在《线下恋爱》里,最能凸显人设的“初登场”环节通通没有。
没有手机的嘉宾们,只能靠节目组提供的一本指南书,互相认出彼此。
因此,在第一期中,一半的嘉宾都选择了去海边散步试图偶遇,但只有翔看到了同样拿着指南书的米米,从背后拍了一下她的肩膀,探头向她打了个招呼,落日余晖下,这样的异国邂逅,浪漫地如同偶像剧一般。
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一次不带任何预兆的遇见,两个人之间的心动可能,远比普通恋综刻意安排一场正式的见面会要多得多。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嘉宾第一天都能收获浪漫偶遇。
嘉宾七海、透子就在第一天毫无所获,但在第二期里,他们可以通过贯穿节目始终的写信环节,开始恋爱的主线。
节目组在城市里留下了一个联络处:玛歌书信厅,作为嘉宾们在尼斯这座城市里的锚点。
小屋不是嘉宾们的居住地,但有着所有嘉宾的信箱,嘉宾们可以随时来小屋写信邀约或者查收信件,但能不能看到,想不想看到,全凭自己。
所以第一天没有遇到任何人的七海,就主动给绚亮写了信,原因也很简单,他的信箱在最中间。
这就解答了冷眼一开始的问题:他们要如何展开恋爱?
或是偶然的邂逅,或是郑重其事地写下一封信见面邀约,就像陆所说的“以前的约会就是发一条短信,很随意,但写信就需要投入很多的情绪和感情”。
也正是这样,嘉宾们会更重视见面的机会,因为没有联系方式,写信又有延迟,所以在节目里,嘉宾们甚至会等几个小时,只为亲口邀请对方第二天见面。
这完全是《从前慢》的具象化。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放下恋综的加速度,《线下恋爱》用写信这种笨拙但真诚的方式,呈现了恋爱最本质的灵魂吸引。
而这反倒让一档恋综有了日剧般的纯爱质感。
像是七海和绚亮,因为没有手机无法约定具体的见面时间,绚亮就在书信厅硬生生等了几个小时,而七海刚刚结束上一场会面,就奔跑着去见绚亮,在一场恋综中复刻了“日剧跑”的经典名场面。
而像透子,一开始就对雄大一见钟情,会在看到他的信的时候欢欣雀跃,会为了约会买好看的衣服,会在约会的时候期待地请求一次牵手……
如此的真诚,少了恋综里诸多的猜疑和试探,反而让节目更加动人。
而更让冷眼感动的是,在允许感情慢慢发酵的《线下恋爱》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
陆和米米可以在海边接吻,翔和奏香也可以约定先以朋友的方式相处;
真帆没有遇上合适的人,就把旅行当中纯粹的放松,甚至潇洒地放弃最终选择,独自一人踏上归途;
透子爱而不得,明知对方已心有所属,但仍然愿意义无反顾地等待一个人。
当这些故事发生在异国他乡,陌生真空的环境里,对于爱情的期待和对于自我的坚持,反而拉扯出巨大的张力,冷眼似乎忘记了自己在看恋综,好像在看一场讲述爱情和成长的电影。
这些都是冷眼在国内恋综看不到的景象。
国内的恋综越来越像竞赛,节目组会设置各种各样的模式,在封闭的恋爱小屋里无限提升感情浓度,推着嘉宾们紧锣密鼓地约会,互相试探对方的心意,力争在十天内走完约会、告白、恋爱的全流程。
因此,在国内恋综里,嘉宾连谈恋爱都是追求效率的,在节目里如果没有找到另一半竟然还会焦虑,会觉得失去了来节目的意义。
但在《线下恋爱》里,爱情只是一部分,沿途的风景,友情的群像,都是恋综的故事,而从字斟句酌的写信,到时针流转的期待,“慢熟爱情”让“真诚”有了实感。
回到叙事上来说,为什么一场脱离现实的异国爱情之旅,节奏缓慢,却并不会让人觉得无聊跳戏?
我们会发现,《线下恋爱》无论模式如何设计、情节如何展开,都扣住了一个母题:缘分。
最明显的就是一开始的初遇:没有了明确的时间地点,相遇要纯靠“缘分”。
节目甚至创意性地给每个人设计了小人形象和地图坐标,观众彷佛是在更高的维度玩“模拟世界”游戏,观察他们什么时候相遇,他们会如何相遇。
当挑起了观众的好奇,节目组极其聪明地用指南书来引导“缘分”的发生。
前面提到了,指南书是嘉宾们互相认出彼此的信物,除此之外,指南书也提供给嘉宾们在尼斯的行动路线,其中包含了尼斯这座城市里适合约会的餐厅和景点,甚至细化到了一家家特色小店的商品和开放时间。
所以嘉宾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选择约会的场景和内容,反而是当节目组的介入降到最低,嘉宾们的每一次偶然的互动才有了更多“命中注定”的味道。
像是雄大和绚亮先后来到一家二手衣服店,雄大一开始看中了一件大衣,但犹豫了许久没有下手,当他再回到店里,却发现大衣已被别人买走,而这个人正好是绚亮。
巧的是,这件大衣似乎暗示了之后的爱情走向。
绚亮对七海一见钟情,并且毫无保留地向七海表达了自己的喜欢,而雄大却一直在纠结,直到最后才确认自己的心意,但绚亮和七海早已双向奔赴。
除了前期自由的约会探索,节目的重头戏“许愿信”更是将缘分的“奇妙”最大化。
旅行第三天,节目组安排了十位嘉宾第一次见面,并给每位嘉宾一封“许愿信”,可以邀请一名异性进行约会旅行。
节目组的规则设计很有意思,不是十个人同时去约会,而是分五天,每天有一位男性嘉宾和一位女性嘉宾可以邀请别人踏上“许愿信”的旅行,但被分到同一天的两个人不能互相邀请。
这就让一开始的局势在“缘分”的指引下有了微妙的变化。
最先见面的翔和米米意外地都在同一天出发,刚好就是发完许愿信的第二天。
起初翔和米米互有好感,但有了这个意外,翔和米米分别选择了完全不熟悉的奏香和陆,但没想到这个选择却意外成就了这两对CP一见钟情并走到最后的缘分。
而“许愿信”环节最特别的一点是,约会邀请的对象不用立刻确定,在约会旅行前一天将许愿信交给对方即可。
这其实让每一天的约会都影响着“许愿信”的选择,成为感情的变量,再次彰显缘分的力量。
绚亮和雄大都曾邀请七海约会,但最先认识的绚亮已经占据了七海的心,即使雄大足够努力,七海还是将最后一天的滑雪“许愿信”交给了绚亮。
而熏和米米的约会一直都不算愉快,当约会结束的米米回到住处,看到陆拿着“许愿信”等在门口,才促使两人在最后的约会旅行中,真正确定了彼此的心意。
在《线下恋爱》的恋爱叙事中,缘分不仅仅是天定,还需要自身的努力争取,正是在足够多的变量下,有了足够坚定的选择,“命中注定的爱情”才有了具象的表达。
最后,当十场旅行结束,嘉宾们要面临最终选择,节目组又再一次把选择交给“缘分”。
每个人只能写信给一个人,定下时间地点等待对方的出现,也可以选择拿走手机提前离去。
七海和绚亮不约而同地写下公园门口,是第一次约会因为时间太晚而错过的景点;
米米和陆默契地选择了海边,是他们相处最多的地方;
但因为犹豫错过的雄大和爱而不得的透子,却没有得到缘分的垂怜,独自等待了一整天。
可以说,恋综所追求的命中注定的缘分,在《线下恋爱》里写信和寄信的来回里,全部有了回应。
从偌大的城市里命运般的相遇,到自由约会环节为嘉宾创造自然互动的契机,再到恋爱旅行“许愿信”里充满意外和巧合的选择与被选择,直到最终让爱情接受缘分的验证。
观众也跟随着旅程一起,体验着情感的起伏和缘分的玄妙。
其实恋综的创新很多,它的类型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不断解读爱情母题的全新表达。
但目前,国内大多数的恋综还是在模式上做文章,而《线下恋爱》却是真的给恋综在叙事上的一个新主题,让恋综所追求的“缘分天注定”,不再是刻意制造的剧情,而是用立得住的模式做叙事上的引导,让“缘分”有了具象化的表达。
最终让一场“没有手机的恋爱”,成为了恋综创新的满分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