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对于电影的热情是出奇的高,这个春节档上映的《哪吒2》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就冲进了全球电影票房排行前十,仿佛震雷一般在世界炸响,让外国人为之瞠目结舌,让国人知道了一件事——国产电影真的越来越好了。
“中国春节档创下13亿美元历史记录,《哪吒2》有望创造历史。”
而被很多营销号说来国内抢《哪吒2》票房的《美国队长4》,姬看了,除了电影回收了十几年前《无敌浩克》的伏笔让姬很惊喜以外,姬几乎是强撑着睡意看完的,红浩克就这?新美队就这?抢票房?别了吧。
各位UP主在吃了《美队4》这一坨以后,纷纷开启了吐槽模式。
观众们也对电影不太满意。
不过姬也在评论区中找到了一些“尬黑”的人,比如底下这位。
乌干达……那在非洲啊,非洲电影?那不是各位UP主吐槽的来源之一吗?放一些片段让大家看看,这些电影基本上都是2010年以后拍摄的,绝大部分都找不到名字。
《谁杀死了阿历克斯队长》
片名未知
怎么说呢,这种程度的电影大概只比《潮汕英豪传》好些,和漫威相比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
不过,就上面那个好像闹着玩一样的特效和道具的乌干达影片《谁杀死了阿历克斯队长》,却在豆瓣上有着7.9的高分,分数上确实碾压了《美队4》。
为什么各方面都弱于漫威的乌干达电影被大家送上好评呢?这种烂片大家不是应该喷才对吗?姬带着不解,搜索了一下乌干达电影相关的内容,结果还真的看到了一个叫做“小钟Johnny”的UP主,在2月15日发了乌干达电影的相关视频。
乌干达的电影基本都出自一个叫瓦卡里加的地方,是乌干达郊区的一个贫民窟。
就是这么一个连温饱都没解决的贫民窟,每年却可以产出10部以上的电影,而且每部成本不到200美元,观看人次可以突破千万人,世人称这里为“瓦卡莱坞”。
电影制作人伊萨克一直到32岁之前都没有看过一部完整的电影,小时候只能从哥哥姐姐嘴里听说电影是什么样的,他在成名前没有接触过专业级的影视培训,只是在做焊工、做砖的间隙进行学习。
就连开始拍电影后,他的摄影机也是不知道从哪里搞的二手货,2010年为电影做剪辑特效的电脑还是大屁股。
道具基本都是循环利用的,而这些道具要不就是捡回来的,要不就是大家用废品搓出来的。
他们还用电锯和废品搓出了电动加特林。
早期视频资料中这个加特林真的可以自动转,小钟去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坏了,需要手动转。
电影中频繁出现的那架看上去非常生草的直升飞机,也是搓出来的。
现在已经成为了瓦卡莱坞的代表,甚至被印在了衬衫上,小钟视频开头我们就能看到它。
因为贫困再加上平时没有什么娱乐项目,拍电影对当地的居民很新奇,很多人加入其中,用自己夸张的演技去表演。
姬在看这些乌干达电影的时候发现了一件事,距离咱们如此遥远的国度,他们的电影居然可以看到一些国产动作片的影子,拳拳到肉打得很爽。
伊萨克本人很喜欢动作片,尤其喜欢成龙的功夫喜剧片,而且他觉得,如果我们没钱做特效,那就去做一些动作片。
“一拳多少钱?一脚多少钱?我们为什么不能拍电影?”
于是他们就认真地学习功夫,边学边演,在2017年的时候,几个剧组人员甚至专门来中国学习功夫。
他们的热忱之心得到了泉州少林寺方丈的认可。
当然,他们学到的功夫并没有只是自己使用,而是传授给了贫民窟中的有运动天赋的小孩子,一可以让这些孩子从小接触功夫,长大后没准可以成为瓦卡莱坞的功夫巨星,二是可以用来保命防身,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孩子的功夫已经学得有模有样了。
随着互联网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乌干达原来有这么一群热爱着电影的人,于是一些公司给他们捐赠设备,给他们提供资金支持,甚至有一位美国人在看了伊萨克的片子后,直接入住瓦卡莱坞,为伊萨克提供运营方案,成为了瓦卡莱坞的重要人物,并和人们一起拍电影,成为了当地炙手可热的影视明星(目前疑似离开)。
有些人觉得伊萨克很傻,拍动作片干嘛?非洲明明有那么多的苦难可以拍,随便拍一部纪录片记录一下人民的苦难不是很好嘛?没准还能在世界上引发巨大轰动。
伊萨克在小钟的采访中是这么回答的——
“我极力反对利用非洲贫穷博取同情来营利,人们不应该一味的说我们穷,因为我们也有思想。其实我不觉得我们穷,我们只是落后了,因为我们曾经被殖民,不然我们可以发展的更好。不过我们已经摆脱殖民控制了,所以我们要睁眼看世界啊,我们要知道别人怎么看我们,第一世界能做的我们怎么不能做呢?”
目前,伊萨克和他的团队在油管上拥有20万粉丝,他本人也获得了美国奇幻电影节的七项大奖,而最重要的就是,瓦卡莱坞真的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看到。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