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加更的回门宴还没播出,但全员贴脸开大的卡段已经广泛流传。毕竟是观察室嘉宾和被观察的三组夫妻齐聚一堂的修罗场,从隔空点评到当面蛐蛐,这大席热闹得我都有点想上桌了。
预告片里留几手跟胡彦斌说你叫我爽儿就行,听懂的人很难不发出爆笑,就是胡彦斌好像笑得有点命苦……
观察团派出的怼怼代表们也没放过谁,武艺直言手里的菜跟手哥一样,全身上下只剩嘴了。
papi酱说我们还是要吃一些真正能吃的饼,对不对啊?葛夕,圣依。
侯佩岑则发出一连串灵魂拷问,当了一把观众嘴替。
问黄圣依:你现在有个人财产吗?
问留几手:钱还了吗?
问杨子:你馋麦麦的流量吗?
不知道能不能说,反正是都说了。这种当面观察点评的贴脸开大,以后的节目里能不能多来点啊?
虽然在铺天盖地的热度里,被观察的三对夫妻始终是大众讨论的重点对象,但在正片内容之外,观察室里的不同视角的嘉宾观点输出,也是组成节目热度的一部分。
观察室里抛出的观点和话题,是官方输出的二次解读,也是节目组对舆论场的初始预设。
有人因为言之有物的输出赢得观众的好感,也有人因为不合时宜的发言被骂声淹没。观察嘉宾们既是这档综艺的观察者,又处于被观察和被审视的位置,并不只是简单地坐着就把钱挣了。
观察类综艺并不是什么新鲜概念,自2018年进入繁荣发展期,这一品类在内娱综艺市场上始终处于高度活跃状态,题材从爱情、生活、代际延伸到了社交与职场,节目内容的制作也愈发成熟。
传统的真人秀节目大多由一组嘉宾在一个场景中根据指令完成录制,观察类节目则采用户外纪实拍摄与棚内观察交流双重推进的录制模式。
观察室机制是观察类节目区别于其他真人秀的重要特征,比起棚外纪实拍摄中被观察的嘉宾,观察室里的嘉宾身兼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两重身份。随着节目内容的不断升级,观察嘉宾的门槛也在逐步上升。
随着观察类综艺题材的不断拓宽,观察团嘉宾的码盘,逐步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组合公式——明星艺人 专家学者。
明星是不变的热度密码
节目立项初期,明星嘉宾是吸引观众入驻的硬件配置。
阅历不深的流量明星担任观察嘉宾,其首要任务并非输出观点,而是拉动节目热度的提升,流量型艺人自带的粉丝基础和较高的关注度,保障了节目的开局热度,吃瓜嗑糖的过程中偶有金句爆出,也能进一步带来更多的话题讨论和收视曝光。
《令人心动的offer》观察嘉宾贺峻霖
资历较深的明星嘉宾在话题热度的贡献上也至关重要,其丰富的生活及情感经验累积了可供分享的素材,观察室里结合自身情感案例的论点输出,不仅能够以过来人的视角拓宽思路,也满足了观众对明星私生活的窥私欲。
《半熟恋人》观察室里的陈妍希,《我们恋爱吧》观察室里的伊能静,《再见爱人》观察室里的孙怡,都凭借个人情感经验的分享,给节目创造了较高的话题讨论热度。
《再见爱人》观察嘉宾孙怡
感性选手是最佳嘴替
观察类综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观众的情感共鸣与认同,,不管是职场议题还是情感议题,都映射着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节目内容和观察讨论都很容易激起观众的同理心,从而建构深度的情感认同,增强观众粘性。
非专业嘉宾的视角与荧幕外的看客更为一致,感性的探讨或许夹杂着更多个人情感色彩,却让荧幕前的观众更有代入感,更有加入讨论的热情。
如《心动的信号》里担任心动侦探的杨超越,就以真实清醒的反馈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作为年轻一代的观察嘉宾,她的履历或许不够充实,但却映射着新生代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视角,好的工作不好找,男朋友随时可以找。这一言论语出惊人,却不无道理,精准地给工作与爱情的矛盾抉择提供了清醒答案,在节目相关话题讨论中引发了不少年轻人强烈的共鸣。
而在上一季《再见爱人》中担任观察嘉宾的孙怡,则是经历了婚姻和离异,在节目抛出的不同情感问题面前,她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展开直率清醒的分享,以此赢得观众的深度认同。
感性嘉宾的细腻视角和直率表达,是成为观众嘴替的重要条件,在具备争议性的社会议题面前,不同人生阅历引发了不同的见解,也拓宽了观众思考空间。
权威视角的专业输出
除了实现荧幕内外的情感共振,观察室里的嘉宾还需要提供理性视角的专业科普与价值引导。
职场类观察综艺的专业解读自不必说,向着医生、律师等垂类领域延伸的节目内容,衍生了更多对职场干货和专业知识的需求。专家学者代表着科学与权威,作为门外汉的观众,自然会对专业领域的大拿产生极强的信任感。
聚焦律所的《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一、二季分别邀请了专业律师岳屾山和徐灵菱,转战医疗的第三季则邀请了眼科医生陶勇,从看热闹到看门道,权威从业者的加入,在娱乐属性之外输出了更有社会价值的经验分享和专业点评。
专业律师徐灵菱
眼科医生陶勇
恋爱和生活类观察综艺虽然没有那么强的专业属性,但也需要社会学与心理学视角下的客观剖析与正确引导。
专家学者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文化地位,他们的发言往往是中立的、理智的,以权威身份与专业造诣赢得观众的认可与信任。节目往往也会借其观点输出,来传递正向的价值理念,进一步升华话题讨论。
如《再见爱人》邀请了社会学博士沈奕斐,《春日迟迟再出发》邀请了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方向博士李松蔚,二者都通过专业输出服务于节目话题发酵。
观察类综艺的热度有目共睹,红利的辐射范围也并不仅限于被观察的主体。当更多的目光聚焦于观察室内,观察员们也是时候卷起来了。
小伊
不知名八卦爱好者,互联网高调点评家
你比较喜欢哪种类型的观察综艺?为什么?
恋爱综艺和离婚综艺都喜欢,没错,我喜欢的都是跟爱情有关系的类目。毕竟比起自己谈恋爱,我更喜欢围观不同的人类爱情样本,看别人吃爱情的苦才是最酸爽的哈哈哈,主要是综艺里不同情感关系呈现出来的奇妙状态,常常令人有人外有人,的感慨。不管是恋综里的怦然心动还是离婚综艺里的一地鸡毛,都很有吸引力,很多小细节会让我有共鸣,有了参照物之后,偶尔会重新审视自己在感情里的各类行为。虽然大家都说有剧本啊、是演的啊,但没关系,我就是爱看戏。
你认为观察嘉宾在节目中主要作用是什么?
当观众的嘴替吧,最终剪出来的观察室内容,其实已经在对节目的二次解读中画好了重点,放出来的那些观点碰撞,多少是带着一些引导属性的,是节目组最想要呈现的讨论范围和方向。不同履历背景的观察嘉宾,是站在不同视角去观察的,这一点还蛮有趣的,观众也会在他们的差异化探讨中进行对比和思考,很多出自观察室的金句爆梗和犀利观点,会提升我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这么多节目里你觉得最合适的观察嘉宾是哪位?
我还挺喜欢在恋综里当嘉宾的伊能静的,个人阅历和文化修养是骗不了人的,情感上的经验和文化素养的积累让她在这个赛道一骑绝尘。她本身就是一个情感细腻且观察力非常敏锐的人,能够捕捉到嘉宾之间情感状态的细微变化,并且可以清晰地表达出来,让观众可以看得懂听得懂。她的爱情观也是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对各类感情关系的见解和分析都很独到,包括她分享的那些恋爱心得,有时候会让我觉得原来还可以这样。
顶顶
电子榨菜品鉴官,抓马场面观察员
你比较喜欢哪种类型的观察综艺?为什么?
我喜欢职场类观察综艺,一方面是对不同职业的工作环境充满了好奇,职场类的观察综艺恰恰是一个非常好的了解渠道,可以很直观地展示一个行业的真实工作状态;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是职场里运转的牛马,节目里存在的人际关系、职场竞争和业务合作,跟我本身的工作日常重合度很高,观察的同时很容易在熟悉的场景里共情这些职场小白,节目衍生的一些职场话题讨论,有时候会像一面镜子,让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社交习惯有更多思考。
你认为观察嘉宾在节目中主要作用是什么?
对于职场类观察综艺,我可能更希望从观察室里得到专业视角的解读。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嘛,这类带着科普性质的综艺,肯定得让我们这些外行看懂一点门道,专家学者的专业性解读对我来说很重要。针对节目内容挖掘出的那些职场问题,隔行如隔山的明星嘉宾的视角或许和我一样比较感性,观点输出会令人有代入感,但专业人士结合自身经验给出的实用解决方案以及工作的方法论,才是真正可以满足我的求知欲的东西。
这么多节目里你觉得最合适的观察嘉宾是哪位?
杨天真还挺适合做职场观察类综艺的观察嘉宾的,虽然她并不是她观察的那些领域的大拿,但她本身在老板这个位置待过,能从管理者的视角输出一些对职场人而言有用的干货,丰富的职场经验和流畅的表达能力都是她的优势。节目内外她的观点输出都挺一针见血的,在职场问题的讨论中能抓住重点戳中要害,对于那些职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瓶颈和问题,她给出的是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编辑、文字-JL
新媒体编辑-锦鲤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