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今年中国电影市场大踏步衰退,引发公众热议、行业焦虑——但环球同此凉热,由于供给不足、流媒体平台“吸血”、大片接连扑街恶化投资环境等原因,韩国院线电影的窘境可能更严重。去年韩国观影人次仅为1.25亿,仅达到疫情前巅峰的55%,而今年截至目前,这个数字也仅有1.1亿。
在这种极端困境下,仅有流水线警匪爽片的代表《犯罪都市》系列,以及《首尔之春》《破墓》这种能激发民族情绪的现象级巨片能“吃肉”。但它们的集中度提高了,剩下的本土商业电影连“喝汤”都难。
而韩影的这种困境,从最近一部顶流商业片的境遇当中,也可见一斑。
这就是由商业片名匠柳昇完(《柏林》《老手》《摩加迪沙》)执导,黄政民、丁海寅两位顶流男星主演的高人气犯罪动作片续集《老手2》。
打土豪爽片变教化片,失去大爆的情绪基础
近日,本片的资源已经流出,目前在豆瓣上的评分,是可怜的5.9。
《老手2》于9月13日在韩国上映后,迄今吸引752万人次观众,在2024韩国上映的所有电影中仅次于《破墓》《犯罪都市4》和《头脑特工队2》,列年度第四、本土片第三。
但相比九年前《老手》超过1300万人次观影、全民热捧的现象级票房和口碑,《老手2》仅能取得如今的成绩,也只不过是在豪华阵容+前作强大影响力加持+几乎独占中秋档(韩国最重要传统节日,连休五天)三大buff加持下的及格水平。
与票房表现相对应的,是影片自身的平庸——内容毫无新意,彻底堕落为了糅合太多作品桥段的公式化创作,没有特点,尽是保守。这很难不令人感叹韩国商业片的精气神,真的快没了。
其实要说“特点”,2015年上映的《老手》,总体上遵循的也还是韩国警匪片的一般套路:毛病不少但坚守正义的反英雄警察主角,领着一帮人设各异的小弟小妹,时不时还有上司的鞭策和关怀,发掘真相,痛打坏人。且在这个剧本的基础上,《老手》还融入了港片和好莱坞式的喜剧动作元素——总体上,这种电影要说多么具有“原创性”,恐怕也不见得。
但韩国类型片的“特点”或者说“看点”,正就是对外来商业片元素成熟连贯的本土化借鉴,当然,还要加上举世闻名的“敢拍”题材选择。体现在《老手》里,就是能替万千平民出一口恶气的“痛打财阀”故事。
片中的大反派赵泰晤(刘亚仁 饰)性格嚣张跋扈、为富不仁、无恶不作,完全就是人们对“财阀少爷”的刻板印象。主角警察徐道哲(黄政民 饰)作为平民英雄,顶着来自资本权势乃至警察系统本身的巨大压力,一步步揭露反派搞残打工人的阴谋,最终能做到正面狠扇财阀少爷好几个大耳光子,哪个观众能不直呼爽快?
《老手2》的故事还是徐道哲(黄政民 饰)带团追捕变态罪犯,出身区一级的新晋刑警朴善宇(丁海寅 饰)加入,与主角小分队共同调查连环凶杀案。死者都是过往有犯罪嫌疑但最终被轻判甚至放过的“法网漏鱼”,由此警方认定,凶手是一位不满公检法系统的“私刑正义执行者”。
网友将这个神秘人称为“獬豸”(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的神兽),围绕着他的流量蜂拥而至,甚至出现了假冒獬豸的情况。而獬豸的真实身份,竟然是朴善宇……
《老手》和《老手2》,两者的情节框架都是“正义战胜邪恶”,但前者的邪恶是压迫性的阶级敌人,在人民群众面前没有什么可辩解的余地,主角对他的痛打,也因此具有能激发大众的感染力。
但后者的邪恶是绕过程序正义实行实质正义的“神圣暴力”,在片中还受到不少人民群众的广泛叫好,属于半个“英雄”的角色,主角负责扳回私刑者偏激一面,维护法制程序,重新树立人们对法律的信心——固然对民粹情绪、网络流量的反思不无道理,但从结果论,这样的剧情设定,使得主角警察某种意义上站在民众发泄情绪的反面了。
更何况,前作中主角徐道哲还是一个缺点多多的问题警察,能为了教训恶人屡屡打破规则,本质上还是替民众发泄情绪,在黄政民亦正亦邪的演绎下,这种“出格”是主角角色魅力的重要来源。然而在《老手2》中,徐道哲的人设愈发“伟光正”,这就“没劲”了。
总的来说,当《老手2》去掉了前作先抑后扬、但最终以发泄为第一要义的情感爆点,转而反思起“为民出气”是否合适的时候,影片对观众的情绪调动力自然会大大弱化。
“打土豪”的最大情感动力去掉了,仅剩下一些在韩片中毫不出挑的追逐、打斗、特技场面,笑点新鲜感尽失,还填充了不仅不能令人快意、还反过来给有孩观众添堵的家庭问题线,从“爽片”的角度,《老手2》比《老手》差了太多太多。
反派弱且混乱,导致深度探讨失效
除了主角人设情绪导向失败,《老手2》相比前作拉垮的另一大关键点,是反派刻画的混乱及弱化。
獬豸的身份,本应是《老手2》中的重要看点之一,但本作的一大败笔在于:或许是知道獬豸的身份没那么难猜,正片开始没几分钟就主动揭开了朴善宇=獬豸的谜底,导致全片事实上没有像样的悬念可言。
对比首部《老手》,虽然前作的反派身份公开,但毕竟还有被害者司机坠楼的过程笼罩在迷雾之中,这才使得主角团最后追寻真相的努力显得尤为艰辛、珍贵。
而在《老手2》中,影片主动泄露反派身份的作用,也就是提前树立起丁海寅所饰角色“表面天使,内心魔鬼”的双重形象,给这位偶像男星留出挥洒“邪狷狂魅”的空间。但这样为发挥明星效应为主要目的的“明牌剧情”,收到的效果却不及预期。
回顾首部《老手》中,柳昇完起用英俊青年男星饰演反派的策略大获成功:刘亚仁的演绎堪称人戏合一,既令观众恨得牙痒痒,也充分发挥了自身“疯批”气质的魅力,总之就是大放异彩。
续集请来当红偶像男星丁海寅扮演疯批反派獬豸,明显就是想要复制刘亚仁的成功。不过和选择本身就疯批的刘亚仁思路相反,《老手2》选择选面相气质温柔纯净的丁海寅,就是要主打反差感。
但一方面,丁海寅的表演爆发力比刘亚仁差了太多;另一方面,獬豸的复杂性胜过刘亚仁饰演的纯恶人,这其实对剧本塑造人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老手2》对獬豸两面性的塑造,又完全浮于表面,难令人信服、共情。
在一般观众的理解中,私刑正义的“义警”角色应当属于“偏执极端的好人”,他们往往应当抱有崇高的情怀,但在黑暗无效的法制环境中,由于某种冲击力很强的义愤或者创伤而“黑化”,但本身还应当是令人尊敬、惋惜的人物。
而在《老手2》中,丁海寅饰演的獬豸在网上发表陈词和杀人预告时义正言辞,俨然正义使者。但在实际伪装中,他可以为了误导警方认为先后两位“假獬豸”就是獬豸,下狠手当场杀人(这两位獬豸都是无辜的,第二位甚至是受害者),也可以为脱身构陷引领自己走上警察之路的男主,其残暴卑鄙的手段和正义的目的南辕北辙,造成了角色内核的高度分裂,让观众混乱。
这还是“走了极端的偏执好人”吗?这不妥妥一个中二神经病吗?
好人和好人之间的对抗是有力量、有深度的悲剧,像《老手2》这样好人和神经病的对抗,就是无聊的闹剧了。
诚然,大家都知道更爽不代表更好,对社会议题探讨的广度和深度,也是衡量一部商业电影的标准。《老手2》其实有意引入私刑正义、网络民粹、流量经济等更切中当下的话题,探讨正义和恶的辩证关系,立意上应当说比《老手》更复杂一些——但最终的效果,由于反派角色的混乱,也完全垮塌了。
这般样样不行的《老手2》,很自然地变成了一部毫无特点的韩式流水线警匪片。
前辈《老手》也“《犯罪都市》化”了
九年前的《老手》结尾,那时还不是国民巨星的“一拳超人”马东锡客串出场,饰演一位健身教练;两年后,和《老手》设定有许多相似之处的首部《犯罪都市》公映,大获成功。
但看着如今这部失去所有特色的《老手2》,本来自己是前辈系列,却怎么越看越像弱化版的《犯罪都市》系列了呢?一样爱使用暴力但绝对正义的问题警察主角,群像喜剧元素,一部一换的疯批反派,宛如AI自动生成的潦草剧本……
如果《犯罪都市》系列去掉最引以为宝的马东锡,以及他与型男反派间拳拳到肉的火爆动作场面,基本就和这部《老手2》差不太多了——毕竟黄政民虽为巨星,但身手有限,可提供不了马东锡那样暴打反派的顶极爽感。
可见《老手2》的看点之贫乏、创作之流水线,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可见韩式警匪动作片的高度同质化,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和几乎已全面失掉观众热情的好莱坞超英大片一样,被过往套路框住、被流媒体驯化得愈发千片一面的韩国娱乐片,还有什么能吸引观众的新路吗?这是令创作者们无奈、但必须要正视的问题了。
(文/阿拉纽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