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9日刊|总第3719期
随着校园里上课铃声再次响起,2024年的暑期档落下帷幕。
据猫眼专业版发布的《2024暑期档数据洞察报告》显示,今年暑期档电影的总票房和总观影人次,相比2023分别下降了89.77亿(人民币,下同)和2.19亿,相比疫情前的2019年分别下降了61.35亿和2.17亿。
通过猫眼的问卷调研可以看到,暑期档观众的观影动机里,“有感兴趣的影片上映”占比最高,达到35%。体现口碑效应的“听说某部电影非常好看”占比虽为次席,却只有14%。
而被某些小体量影片视为救命稻草的“闲着无聊找个电影看看”则排名垫底,仅为4%。
再结合“未观影原因”中排名第一的是“没有想看的电影”(42%),可以得出结论:电影已经不是人们文娱活动、消磨时间的前排选择。“感兴趣”远胜于“口碑”,是购票的第一驱动力。
于是,如何通过真人版或剧场版来让12-30岁的Z世代对电影感兴趣,成为了电影人普遍要面对的课题。
01
为什么要重点攻克12-30岁呢?
首先,无论是哪个时代,电影的主要消费人群,都是当时的12-30岁群体。
12岁之前的儿童观众,缺乏观影选择上的主动性,基本上只被家长带着看“合家欢”。12岁以后,他/她才渐渐拥有自主选择能力。
人在生育前,无论是上学期间还是工作期间,时间成本低、社交需求高,选择看电影的几率自然比生育后高出不止一个数量级。随着生育年龄越来越高,以及独身和丁克人群的增多,电影主流受众的年龄上限也必然会升高。30岁算是一个约数。
其次,这两年国产电影12-30岁观众的流失非常严重。
暑期档是学校假期档,12-25岁本该成为观影的绝对主力。2022年之前,国内暑期档的观影人群都是25岁以下占多数,而2023年和2024年的暑期档,都是以25岁以上占多数。
今年暑期档的票房TOP10里,只有《云边小卖部》一部电影的购票人群是以25岁以下的学生为绝对主力的。
12-30岁的人不看电影,那都看啥呢?如果国产电影脱胎于他们的兴趣领域,是否就能让他们觉得“与我有关”了呢?
02
8月10日,腾讯视频动漫大赏2024在上海举行。腾讯视频副总裁马延琨透露,腾讯视频动漫的站内付费用户突破了8000万。有3000万用户在近一个月里观看平台动漫超过15天。
原来,以ACG(动画、漫画、游戏)为根基的二次元,才是夺走12-30岁人群文娱时间和消费的“真凶”。
CIC灼识咨询2022年发布的《中国二次元内容行业白皮书》中显示,中国Z世代群体(指出生于1995-2009年)深受二次元文化影响,其中泛二次元用户的占比可达95%,核心二次元用户占比约30%。预计2026年中国泛二次元用户将增长至5.2亿人。
该报告还指出“在消费习惯上,中国泛二次元用户广泛参与二次元内容及衍生的兴趣消费,从而完成社交货币与情感联结的想象。”
腾讯动漫的8000万付费会员,和众多手游的高额营收,都证明了这一点。与之相比,国产电影对二次元IP的开发和利用,明显是极其滞后的。
03
在给国产电影二次元IP开发支招前,需要先理解一个概念:基本免费+氪金。
这是一种网络游戏和手游常用的运营模式,即游戏的本体是免费下载和游玩的,但是游戏中的一些角色、皮肤、道具、副本等则需要花钱购买,俗称氪金。
目前市面上游玩人数最多、营收最高的游戏,比如《王者荣耀》《原神》等,以及女性向的“恋与”系列,都是这种模式。
这种模式的盛行,很大程度地影响了Z世代的主流消费观。
比如视频网站就是“基本免费+氪金”的变体。不充会员,也有免费的剧集可看,但充会员后能免广告、提前看。等你充了会员,新更新的剧集对于你已经“基本免费”后,便会有类似“直通大结局”的超点来让你继续氪金。
买票进场的传统,导致院线电影无论什么体量都不是“基本免费”的。在Z世代的消费观里,去影院看电影实际上属于“氪金”行为。
于是,二次元IP改编最核心的成败因素,在于你提供的是“基本免费”的内容,还是可供“氪金”的内容。
当有了动画版和剧集版的“基本免费”在前,电影版的《异人之下》就必须追求“氪金”属性。不具备“氪金”价值的影版,注定难以说服Z世代掏钱。
04
如何让二次元IP改编的电影具备“氪金”价值呢?综合过往海内外的成功案例,可以总结以下几条经验:
第一,不要单纯去还原主线剧情和名场面,也不用刻意追求动漫感、游戏感,否则难以避免“基本免费”气质。
小说改编是可以还原剧情和名场面的,毕竟文字和影像有着天然的感官差别。而漫画、动画、游戏本身就有非常出色的视觉演出,电影单纯去还原剧情和名场面,甚至还专门营造动漫感、游戏感的话,就会满溢着“基本免费”气质。
腾讯动漫国漫畅销榜
万一演员没选好、制作费没到位、删改选择不当,还要被粉丝追着骂。
“氪金”的本质,是通过花钱来得到“基本免费”里没有的内容,以获取优势,比如缩短通关时间、突破难度更高的关卡、在与别人PK时更容易获胜等。
电影想拥有“氪金”体质,就必须想办法让买票的观众获得类似的优势。这其中,电影最容易实现的便是“社交优势”。
比如去年暑期档的火爆,和《消失的她》带动了二创视频的火爆有很大关系。而《消失的她》就是一个很容易让年轻人实现“社交优势”的电影。
他们/她们不需要对电影本体有什么深入的见解,只需要真实观影并有感而发一下,就有可能接住“泼天的富贵”。
为什么现在有话题的、强情绪价值的电影才好卖票?为什么线下演唱会市场依旧火爆?为什么爱豆出演的电影无论最终票房高低,路演时都是人山人海?这都是因为它们让消费者获得了“优势”。
第二,如果原作是人物群像,且世界观设计出彩的话,可以考虑编写番外故事。
这条路被日本动漫的剧场版反复印证了几十年。“名侦探柯南”的剧场版、“七龙珠”“海贼王”的剧场版,都属于漫画之外的原创故事。
它们基于漫画的世界观设定,原创一个独属于该剧场版的反派,然后把漫画的人气角色们聚在一起,展开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故事。在时间线上,与漫画主线可以弱关联,也可以无关联。
这种思路的一个“氪金”点,是邀请原作者或原开发团队来亲自设定这个反派新角色。如果是游戏IP,剧场版的新反派还可以与新副本联动,让观影成为开启副本的钥匙,强化“优势”。
第三,如果原作本身很精彩,粉丝超级多,可以考虑对经典段落进行截取,深入挖掘。
这个思路特别适配体育题材和格斗题材。比如《灌篮高手》和《排球少年!!垃圾场决战》就都是截取了漫画原作里的一场完整比赛。
《灌篮高手》拎出了宫城良田作为第一主角,在比赛中适时地穿插了选手的前史,相较于角色着墨比较分散的《排球少年!!垃圾场决战》,观感更好。
因此,除非原作特别扎实、粉丝特别多,或之前从未影像化,那么截取之后还是需要针对登场角色做一定的原创补足。而这个原创补足部分,就是“氪金”价值。
比如《一人之下》里王也和诸葛青的那场比试,就可以考虑截取出来做一做。这场比试本身的体量不足以撑起电影时长,但如果补足王也和诸葛青的人物塑造,就有机会成为一部内容饱满、情绪聚焦的电影。
再比如当下最火的游戏《黑神话:悟空》。如果将其整体改编成电影,那一定得做减法,但如果只改编玩家好评度最高的第二、三、四关里的一关,就可以在支线和隐藏剧情上做加法。有加无减,才好“氪金”。
第四,改编一定要以人物为主,哪怕是扶正配角。
二次元爱好者,对IP的忠诚度往往是建立在人物的基础上。漫画和动画的连载性质,决定了创作者不可能一直高水平地输出,剧情上的质量难免有所起伏。
人们对动漫的剧情和游戏的玩法可能会淡忘,但曾经喜爱的角色永远不会忘。国漫在世界观和故事上也许还赶不上日漫,但有些角色的魅力已经扎根了,比如《镇魂街》里的于禁、《异人之下》里的冯宝宝、《镖人》里的刀马等。
二次元IP的开发在面临取舍问题时,应该以保人物和人物关系为先。首先明确在这一部电影里,谁是核心角色,哪组是核心的人物关系,然后剧情删改也好、原创改编也好,都围绕该角色和人物关系来进行。哪怕是原作里的主人公,也可以适时地为电影里的核心人物让步。
比如漫改真人电影《快把我哥带走》就是抓住了原作两位主人公的特质,然后基于人物关系原创了一段电影体量的故事,最终取得了3.75亿票房。
《九龙城寨之围城》则是围绕核心人物关系重组了角色戏份,削减了十二少、四仔的戏份,增加了龙卷风、信一的戏份,从而让陈洛军、龙卷风、信一之间的情义更为感人。
其实相对于开发成剧集,《狐妖小红娘》这个国漫IP更适合开发成电影。因为原作的每一个篇章都有核心人物和人物关系。每个爱情故事都有完成度和独特性。
剧版《狐妖小红娘·月红篇》的一个尴尬之处,便是《月红篇》的体量不够大,于是融入了《尾生篇》《千颜篇》,使得人物失焦。每个篇章里爱情的独特性也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如果以篇章主角为核心去开发成系列电影,效果可能会好很多。
总之,在“基本免费+氪金”的消费理念成为主流的Z世代群体眼里,二次元IP改编成院线电影,要么有新故事,要么有新角色,要么对原有故事和角色进行更深入的挖掘、补足、扩展,才有花钱去获取优势的动力。
不要觉得庸俗,开发二次元IP,请一定要带上“氪金”思维。
【文/满囤儿】
家人们,请给影视独舌标星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历史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