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给大家推荐这部电影了,也曾经被我放进了海外十佳里。它就是——《首尔之春》。相信很多人听到过这部电影的口碑有多爆棚:在去年表现一直不佳的韩国院线片中异军突起,不仅得到最高的评分,还一举拿下年度票房冠军,位列历史前十。一直叫嚣电影院票太贵的韩国人,不仅反复走入电影院观看,甚至有观众十几刷,依旧不满足。他们看完之后又哭又骂,甚至愤恨到跑去戳烂海报上饰演历史人物的演员的脸。作为一部讲述既定历史的电影,《首尔之春》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魔力?
我们现在知道的韩国,对于文化发展,政府相当支持,给予了大的自由。这让韩国的影视作品在取消审查后,于二十年内迅速成长,不仅韩剧形成文化风暴席卷亚洲,韩影更是开创性地拥有唯一拿下奥斯卡最佳的外语片。而在这样的春天来临之前,韩国人经历了长久的思想与文化限制的寒冬,生活于军政不分的暴力统治之下。对于曾经受到的折磨、与通过巨大的牺牲才换来新天地的过往,韩国人也数度在电影中表现。而关于那段时间是由何开始的,却鲜少影视作品涉及,除了几十年前的一部名为《第五共和国》的电视剧,就只有今天的这部《首尔之春》。
如果有观众看过《南山的部长们》的话,那对于了解《首尔之春》的背景会多有帮助。独霸韩国十六年的前任大统领遭到部下暗杀,刹那之间,大权旁落,虎视眈眈。“首尔之春”,便是在独裁者消失后,各方争权夺势之时,无暇顾及针对普通民众的管辖,于是一批曾经被关押的人被放出,曾经被限制禁止的言论又可以散播。于是许多人觉得,首尔的春天就要来了。负责调查暗杀事件的保安司令官全斗光,便成了首尔最有权势的人。
他以审问调查为由,拉拢关系、派遣官员。以为大统领伸冤为名,意图扩大戒严范围,增加自己的权力,他的办公室俨然是小青瓦台。不满全氏作风的陆军总长,也意图压制全氏的气焰。彼时韩国军队内部,以入学军校的年限,划分了阶层与鄙视链,全氏与同窗组建起了军内的秘密组织“一心会”,正在渗透到方方面面。对于极为重要的首都警备司令官职位,全氏也试图将自己的好友安插进去,陆军总长则拜托了与“一心会”站在对立面的李泰臣。
随着陆军总长越发明显地打压全氏,全氏的权势欲望也愈加膨胀,双方矛盾,一触即发。全氏私下募集了大量“一心会”成员,试图说服他们除掉陆军总长。《首尔之春》真正核心的故事,就是全氏及“一心会”,如何通过除掉陆军总长,并借此夺下大权的那一天。临时大统领正要改组内阁,正式入职青瓦台。根据军内流言,新内阁上台后,反对全氏一党的人,就会着手处理掉他们。
改组的前一天12月12日,就是动手的好时机。在真实的历史上,这天被称为“双十二肃军政变”。《首尔之春》的导演,并没有打算将本片完全当作一部历史传记电影。只建立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虚构的艺术化处理,因此本片中的人物,也并没有直接冠以真实的名字。被奉为经典、甚至掀起“五学”热潮的《第五共和国》,因为制作时大部分真实人物还在世,对剧集的拍摄造成压力,导致许多人指责对军政独裁者有美化。
相比之下,虽然《首尔之春》声明自己的虚构性,但在韩国观众的眼中,本片在一定层面上还原了历史现场。很大程度上,它挑起了观众对恐怖岁月的惧怕与恨意。以往韩国电影在处理同类政治题材时,一般更为强调角色的复杂与纠结性,通过心理惊悚的手段,达成政治惊悚的效果。而在《首尔之春》的叙事角度里,人物的内心世界则被尽量简化,更多地在于呈现每个角色与对手、盟友、集团、部门等等,以及其他群体的交流与行动。
本片两个小时,都用在了呈现“12.12”这一天,各方势力、登场人物如何应对事态,如何进行角力争逐。戏剧化的夸大了历史上的一些正面冲突,也增强了双方你来我往的纠葛。相比于政治惊悚电影,它更接近于一部战争惊险电影。在惊险与紧张的火并与角逐后,观众冷眼旁观,方才猛然发觉,故事中的那些毛骨悚然,让韩国观众会想起在这部电影之后的真实时间线,会发生那许许多多漫长而恐怖的事件。
而对于片名之中所蕴含的“首尔之春”这个时间段,电影并没有对那些由于大权旁落而滋生的自由时刻进行描绘,也没有涉及历史中,来年五月真正的学生发起的反抗与斗争。因为那些自由的时刻本来就是虚妄的,那些反抗与斗争注定是要失败的。“首尔之春”在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结束在春天还没有来临的那个寒冬,结束在“12.12”,全氏集团夺走政权的那一天。
导演真正的用心之处,则在于构建双方势力的组成与行动逻辑,那场政变,以及历史上后续为何来临的因。
其实在政变开始,全氏集团还是徐徐图之,先把陆军总长以涉及暗杀为由抓起来,在逐步掀翻现存的高官们。“一心会”一开始也并不是一心一意向着全氏,甚至在政变的整个过程,他们也屡次疑窦,认为面临失败、常常意见不合。可计划实施的过程,并不如预想顺利,他们本打算拿到大统领签字的同时绑走总长,一气呵成让对手无可乘之机。然而被当成草包的临时大统领在此事上,坚决要求有更高层官员的出面。而抓捕陆军总长的秘密行动也升级成枪战,引起了大乱,此时更被李泰臣察觉,决定立刻对全氏实施抓捕。全氏焦急忙慌地逃出青瓦台,并开始动用军内的私人关系,开始调遣本不该出动的部队。
随着事态的升级,“一心会”的人开始越发焦虑失败。但俗话说的好,相比神对手,更怕猪队友。虽然“一心会”这边也是散沙,但反抗军此时则更为混乱。除了李泰臣以及特战司令、宪兵监等少数几人外,大部分都表现得比叛乱军更害怕。盲目自大的参谋次长、懦弱胆怯的国防部长,还有各式各样畏首畏尾的高官,他们互相推诿责任,无几人敢于正面全氏的进攻。相比于首尔的安危,他们更担心自己的乌纱与小命。如此紧张的关头,所谓的“铁血男儿”全在谋划着自己心里的小九九。
在这种状况下,“一心会”的成员虽然职级都不算多高,但却是能切实地渗透,在紧张关头,“一心会”的成员想到的,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于是全氏带领着“一心会”,决定一条路走到黑。毕竟,“失败的才是叛乱,赢了的就是革命”。掌握了话语权的人,才有资格评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既然走上叛乱这条路上,除了拼到底,没有别的选择。这驱动着全氏党越来越拧成一股绳,反抗军则变得越来越散漫与软弱。
最终,几个重要的反抗人物都被叛乱军拿下,一场赶鸭子上架的政变,几乎毫无阻碍的结束了。《首尔之春》在高效的叙事节奏,与冷冽但充满变化奇观的光效场景中,用细节码足了两个小时的紧张刺激,让观众在流畅的情节中,穿越时空而常常血压升高,直到历史既定的结局。因此,观看《首尔之春》的过程,恍惚间仿佛重新回到了那个时刻,回到了那个纷乱的夜晚。和彼时被全氏当炮灰的首尔民众一道,见证了“春天”的消弥。
电影看到最后,几乎有种黑色幽默的荒诞感,并随之产生了,连恐怖片都体现不出的历史恐惧。其实只要在某一个关键节点,反抗方作出正确的决定,或是叛乱方再多一点畏惧,历史也不会走向无法挽回的处境。电影起于一个独裁者的倒下,又终于一个个独裁者的上台。恶魔们拿“民族、国家、民众”等等大词堂而皇之地掩盖自己的罪恶,只看看他们政变中的行径便已能感知恐怖的来临。恶魔们的上台能让历史的真相一时尘封,但《首尔之春》以及其他描绘全氏当政时期罪恶的作品的出现,是标志着恶魔们的权势也早已灰飞烟灭。所谓的敢拍,其实是因为能拍。这些电影也并不都是在还原历史,历史一直都在任人打扮,只是,看谁拿着粉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故事也并不都是“借古讽今”,而是对当下的警钟,真相可以带领着我们穿越过去的黑暗,去寻找未来的光明。
上一篇:疯了,这是我们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