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左静
拍了63年?⬇️
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看的纪录片?⬇️
嗯,说的正是BBC推出的纪录片《人生七年》(英文原名《7 up》)。
连更9季,每一季豆瓣评分都在9.3分以上⬇️
人的命运到底是一出生就注定了,还是可以后天改命?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与保罗·阿尔蒙德带着“每个孩子的社会阶级预先决定了他们的未来”的预设,开始了拍摄。
自1964年到2019年,每间隔7年回访一次,看看孩子们从7岁到63岁的人生变化。
被选中的14个孩子来自于英国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阶层:
有贵族、上流社会、中产阶级、工薪家庭、贫民窟……⬇️
在讲它之前,橘想先抛出一个问题:
你认可“7岁看老”的说法吗?⬇️
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带着它往下看看其中两个男孩的故事,或许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个在路上一蹦一跳的小男孩,名叫尼尔,住在英国利物浦郊区⬇️
坐着的小男孩是尼古拉斯,生活在约克郡一个小乡村里⬇️
两个男孩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截然不同。
尼尔的父母都是老师,家庭算中产阶级,一家人生活在城市中⬇️
他所就读的学校不仅有更好的教育资源,还很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放学回家,妈妈会准备茶水,尼尔喝完就去找小伙伴玩,天黑了才回家看电视⬇️
而尼古拉斯父亲是个农民,没什么文化,家境也只是社会底层水平。
一家人住在偏僻的乡下,村里只有一个学校,离家有4英里(约6.5km)⬇️
放学后,尼古拉斯不仅要看牛、放牛、收拾草场,还要照顾1岁的弟弟。
弟弟患有先天性耳聋,无法沟通,村里也没有其他玩伴,尼古拉斯的童年过得很孤单⬇️
二人的性格也有很大差异。
尼尔十分活泼、可爱又机灵⬇️
同样是被导演问到有没有女朋友。
他眉飞色舞地讲述自己玩“亲吻游戏”的经历⬇️
甚至还规划了未来的家庭生活⬇️
7岁的尼古拉斯却很腼腆,拒绝回答⬇️
时隔7年,导演回访。
14岁的尼古拉斯变得更加拘谨内向,全程蜷缩着回避镜头⬇️
被问到将来是不是打算接手父亲的农场成为农民,他也只是埋头嘟囔两句:“我不感兴趣。”
他想学物理和化学,可是他所在的地方教育条件太落后⬇️
步入青春期,尼尔也产生了变化。
他进了一所综合性学校,这里竞争激烈。
背负着升学的压力,他不再调皮,变得认真严肃了许多⬇️
按照预设,他们俩应该会走向不同的人生轨道。
家境更优渥、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成长环境的尼尔理应比尼古拉斯过得更顺畅。
可是当镜头对准21岁的他们时,结果让所有人都感到诧异。
尼尔居无定所,每天只能在伦敦一家码头打散工、搬木材过日子⬇️
尼古拉斯却考入了牛津大学,成为了导演口中“最成功的孩子”⬇️
两个人的性格也跟7岁时形成强烈的反差。
原来开朗的尼尔变得沉默阴郁⬇️
内敛的尼古拉斯却变得外向许多,第一次不再回避两性问题⬇️
在学校开始主动跟异性交流,也变得更加自信⬇️
出席社交场合也可以侃侃而谈,调侃那些被他“打脸”的朋友⬇️
再过7年,导演找到28岁的尼尔和尼古拉斯,二人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尼尔靠社保救济过活,没地方住的时候只能找个棚子睡觉⬇️
没有固定的工作,成了流浪汉⬇️
始终孤身一人,对婚姻爱情和孩子的态度都很悲观⬇️
尼古拉斯则考取了博士学位,去了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做研究,年薪3万⬇️
还和同样在大学教书的高知女性结了婚,两个人也积极规划着生儿育女⬇️
俩人的生活和性格呈现出二级反转,仿佛各自拿到了对方的下半部人生剧本。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其实纪录片中有很多细节能解答。
表面上看,二人命运的转折点可能是“牛津大学”。
没有考上牛津大学的尼尔自此一蹶不振⬇️
考入牛津大学的尼古拉斯在那里重获新生⬇️
可是尼尔的人生呈现自由下坠的状态,真的只是因为他没上牛津吗?
恐怕不尽然。
实际情况是,他的成绩并不差,以4个A的成绩上了阿伯丁大学,却只上了一年选择退学⬇️
(这个学校属于英国五所古典学校之一,是全球前1%的顶尖精英大学)
他说自己之所以退学,是因为觉得“上错了大学”,想要退出大学教育系统⬇️
可是在橘看来,更像是父母的期望与失望堆叠,导致了他的心态变化。
14岁的尼尔为了让父母满意不断努力,21岁的尼尔没考上牛津,发现自己还是达不到他们的预期。
受到挫折时得到的不是鼓励和安慰,而是指责和抱怨。
长期被父母压抑,情感需求又得不到满足,这些或许才是尼尔放逐自我的真实原因⬇️
他的朋友表示,尼尔的家庭充斥着严肃的学术氛围,导致他的压力比旁人大很多⬇️
尼尔吐槽父母只督促他学习,却从未教授他学习之外的生存技能⬇️
他时常觉得自己在独自抵抗压力,孤独地生活⬇️
片中有个小细节是,当流浪汉时尼尔说自己的伙食比上大学那会吃的更好⬇️
或许也从侧面印证了父母的态度,没考上牛津大学的尼尔是令父母不满的,所以他们也没有给他提供什么经济支持。
这也导致了他和父母的关系剑拔弩张⬇️
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博士毕业的尼古拉斯却抱怨工作后的生活水平不如在校期间⬇️
(尼古拉斯的说法表明,他上学期间至少是得到了家庭助力的)
他的父亲是个普通农民,虽然不如尼尔父母那样有文化、有钱,却给了他最好的爱。
父亲听爷爷的话继承了农场,却不愿意儿子像自己一样被困在这里,希望他可以追逐自己的梦想⬇️
抛开父母教育理念的影响不谈,尼尔和尼古拉斯的性格或许也注定了二人命运的差异。
尼尔自小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性格,梦想随时可以切换⬇️
对传统教育也不是很重视⬇️
这就为他后来辍学、不断更换工作埋下了伏笔⬇️
中产阶级的家庭水平让他滋生了优越感,从小就歧视有色人种⬇️
自视甚高、好高骛远导致他做事习惯眼高手低,却又不具备担责的能力⬇️
顺遂的成长环境让他缺失了挫折教育,面对失败,他无法用平常心看待。
申请牛津大学却被拒绝这一点,确实严重挫伤了他的自尊心,以至于几十年后,他还在耿耿于怀⬇️
自大的性格延伸到工作中,是做事酷爱独断专行,所以不受欢迎⬇️
放到感情生活里,更是一种悲剧⬇️
反观尼古拉斯呢?
小时候的他因为受到老师鼓励,便激发了科研的梦想⬇️
始终坚定,从未浇灭过热情⬇️
第一任妻子跟他相爱,最初也是被他的理想主义状态打动。
13岁那年,他看到一篇环境污染的报道,便下定决心长大要“拯救世界”⬇️
在现代社会讲“理想主义”总显得有点天真,可“天真”正是尼古拉斯最突出、最宝贵的特点,铸就了他纯善的性格底色。
7岁的他说,如果能改变世界,他要把它变成钻石⬇️
63岁审视自我,尼古拉斯觉得自己依旧是那个真挚的孩子,从未改变⬇️
小时候,对于有色人种,他丝毫没有歧视的意味⬇️
长大以后,导演问他生了孩子以后,妻子要兼顾家庭和事业,忙不过来怎么办。
他的第一反应却是,提问方式不对,因为养育小孩本来就是夫妻双方的责任⬇️
怀揣着教学育人的理想信念,希望帮助其他像他一样的孩子走的更远⬇️
聊起家人,一向理性克制的他情难自禁、眼泛泪光⬇️
回顾过往,尼尔在条件优越的教学环境长大,却对它充满抱怨。
觉得周边人太傻,才导致他误以为自己聪明,酿成了自大的性格悲剧⬇️
尼古拉斯在落后又封闭的农场长大,却对这个地方充满感恩。
他说那里虽然物质条件很差,但却培养了他终身受益的“倔强精神”⬇️
旁观尼尔和尼古拉斯的人生,或许会为他俩的命运变化感到唏嘘。
可回看他们的过往,或许会觉得一切又在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而故事的最后,又产生了不一样的变化。
妈妈离世后,尼尔继承了一半的财产,并用它在法国乡村买了房。
嫂子要换新车,就把旧车免费送给了他。
纪录片播出后,得到好心人帮助的尼尔还成了地区的议员⬇️
21岁那年,他还在流浪。
对父母有怨念,对未来有愿望⬇️
63岁这年,他已经获得了足够的物质保障。
只是精神层面,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还是没能完全抹平⬇️
他理想的生活蓝图虽然没能全部实现,好不容易遇到的另一半,因为受不了他孤僻的性格,在结婚4年后还是离开了他⬇️
可是经过生活捶打后,他心态早就变了,看淡了许多,也达成了自我和解。
童年灵动的尼尔、中年颓丧的尼尔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只有一个平静的老人⬇️
整部纪录片唯一拿了人生逆袭剧本的尼古拉斯,从农村娃到世界名校再到高校教授,他的事业一帆风顺。
感情生活也算如意,虽然第一任妻子提出离婚,可是很快又遇到了深爱他的第二任妻子⬇️
遗憾的是,到了该收获人生果实的年纪,他却被查出患上喉癌,命不久矣⬇️
从这个角度看,好像每个人的人生不到结束那一刻,都难有定论。
每个人的幸福阈值不同,所以也难有统一的度量标准,唯一可以把握的或许只有自己的心态。
贫富差异巨大的世界,芸芸众生构成分母,很多人都拿着npc的角色。
他们之中,有人觉得个体命运就像一张彩票,刮开就能兑奖的幸运儿总是寥寥,多的是“谢谢惠顾”。
也有人身体力行地证明,只要努力就能成为命运的漏网之鱼,然后鱼跃龙门,成为神话。
或许,每个人都曾在某个夜晚触碰过那扇改变人生、阶层的命运石之门。
只是很多年后,还以为那只是一个寻常的夜晚。
最后一句
信奉宿命论?
还是觉得个体的力量可以跨越时代的局限和阶级的鸿沟?
你认可哪种观点呢?
欢迎跟橘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