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如荼的暑期档刚刚结束,又有不少影片在9月初登陆院线。这些影片有着共同的特点,比如口碑不错、曾获奖项、注重作者表达且拥有明星主演。其中之一,正是9月9日上映的《不虚此行》。
上映之前,该片刚刚在今年6月的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上,收获了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
普通观众可能对导演刘伽茵并不太熟悉,但她早在2005年就凭借执导纪录片《牛皮》获得第55届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单元的最佳新电影及最佳影片两项大奖,目前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任副教授,在业内知名度不低。
普通观众可能更加熟悉的是本片主演们,从领衔主演胡歌,到吴磊、白客等主演,还有黄磊、齐溪等特别出演,无一不是观众极为熟悉的面孔。胡歌正是凭借该片,首次获得电影类表演奖项。
然而,就这样一部备受专业奖项好评、豆瓣评分7.3,且拥有如此多明星的影片,在上映后并没有太多观众的喜爱。上映当天收获930万之后,票房就迅速跌落,至今也仅收获2400万出头的总票房。哪怕在今年上映的作者电影中,也算不上顶尖。
普通观众去看《不虚此行》,真的能不虚此行吗?
是普通人的故事,还是空中楼阁?
导演刘迦茵在接受采访时多次表达过,《不虚此行》是一部关于普通人的影片,是一个让普通人当主角的故事,也希望普通人可以在片中找到共鸣。
片中,胡歌饰演的闻善是一名“失败”的编剧,故事写的总是“太平”。为了寻找“更drama的故事”,去到他自以为情绪最极致的殡仪馆观察生活。机缘巧合下,他成为了一名写悼词的人。
他发型普通、穿着普通,坐着普通的公交骑着普通的自行车过着普通的生活。唯一的不普通,反倒是他在写悼词这件事上做到了最好。他能认真聆听亲朋好友讲述死者生前的故事,始终用心写悼词,成为整个殡仪馆口碑最好的那一个。
与他的普通相对应的,是整部影片里他所看到的一切人与事,也是如此平凡。观众跟随他的视角,看到了几个仿佛就发生在身边的普通人的故事。
黄磊饰演的王先生,在父亲去世后才明白自己的陪伴太少;在殡仪馆端着铁饭碗的潘聪聪,想着如何让殡葬行业也“与时俱进”互联网化;还有不敢回忆大哥的妹妹、不认命的“网红”方阿姨、纪念好友兼同事的老陆、寻找网友的小城姑娘邵金穗······这些人在闻善的生命中来去匆匆,仿佛留下了什么,又仿佛什么都没有留下。
虽然讲的是生离死别,但影片的情绪并不会过分浓烈,没什么打打闹闹哭天喊地。
观众的视角如同闻善,虽然写悼词会让他在别人生命的终点开始认识这个人,但追悼会上他始终只是一位不会受邀出席的外人,只能远远地看一看,在心里静静的念一念。
淡淡的,是贯穿整部电影的情绪基调,也是许多观众认为这部影片带有一定日本电影风格的原因。毕竟在我们大多数观众的观影体验中,日本影视剧里总会有大量的描述普通人平常生活的作品,正如过去流行的一个词,“小确幸”。
这样的基调当然不是不好,尤其考虑到刘迦茵导演过去《牛皮》这样的家庭纪录片创作背景,在这个浮躁时代中,能带给大家多一些稳定的情感依托。
但在与观众的沟通上,这部影片却陷入了一种错位。
很难说问题究竟是出在哪里。台词吗?片中的人物,表演用的肯定是“现实主义风格”,但台词反而精致地不像口语,又精确又简单,还带点文艺范儿,可能会让大学里的文青“狂喜”,但对普通观众来说,估计会感觉,这人说话怎么还带醋?
或许可能是作品的文本本身?在创作中,刘迦茵身兼编剧及导演,主角闻善的姓名本身,就是其工作和性格被拆解后的放置——闻,听;善,善良。他温柔、内敛、做事认真、不疾不徐,他在片中碰到的每个人,其实都在气质上跟他有着部分近似。
人物之间气质有点像没事,但太像了,却又变得不“普通”了。
毕竟在真实生活里,碰到啥样的人,可不是根据自己性格决定的。多少“i人”因为“e人”的闯入手足无措,多少“e人”在抱怨“i人”半天啥都憋不出来。人与人之间要是真的那么容易互相理解,那网上的吐槽号估计都收不到素材来发了。
于是就会有观众在网上发表评论,认为导演明明希望表现的是“接地气”的普通人,却不小心展现成文人理想中的空中楼阁。
错位还可能体现在演员的身上?胡歌跟吴磊两位明星主演,是宣传中最容易吸引观众的部分,毕竟他们太有名了,而且在《琅琊榜》中的合作也令人津津乐道。
但又帅又出名,可能反而成为塑造普通人的问题。
吴磊还好,小尹的形象为什么如此帅气啊?片子里的一句“本来准备做偶像剧”,倒也算是给出了解释。但“普通人”胡歌,确实很难让普通观众进行共情。拜托,如果连胡歌都是普通的,那其他男生又该如何正视外貌与气质还处于及格线下的自己?
不能说胡歌饰演的闻善完成得不好,其实很好,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主演奖项就是对他的肯定。但他在银幕上一出现就闪着光,不论其他角色如何将他视为身边最简单的普通人,在观众看来似乎都带着一种刻意。
更何况,宣传时就不断强调胡歌领衔主演,那认识他的观众,就算不会期待看到《仙剑奇侠传》《琅琊榜》中的帅气,也不一定能接受跟李逍遥、梅长苏的闪亮完全相反的闻善。
毕竟在整部电影的宣传中,胡歌与吴磊都是热搜上的“常客”,一方面希望凭借“星光”吸引粉丝与观众来看电影,一方面又要他们在短时间内接受他们成为“普通人”的角色,确实有点太强观众所难了。
总不能要求每位观众能像电影节评委、行业专家那样,对明星习以为常,可以随时扔掉“成见”,以平常心看待每位演员。
毕竟,电影在评奖上讲究艺术性,在商业市场里讲究的就是对观众的“预期管理”。完全违反了观众的预期,就没法强求商业成功了。
文人电影,离市场还有多远?
艺术和商业,确实得分开来看,两者兼顾反而是极少数特例。所以《不虚此行》并不差,作为有学院派风格的文人电影,是作者电影的语境中的年度佳作之一。
毫无疑问,这样的气质,与创作者刘迦茵导演密切相关。身兼编剧导演的她,身上有着浓厚的文人气质。正如片中吴磊饰演的小尹,作为闻善笔下的人物“住进”了他的家,在《不虚此行》的写作过程中,闻善也住进了她的家。
可惜的是,在商业市场上,“用心”从来不一定会得到回报,满足观众的预期才会。
在暑期档,我们看到许多《孤注一掷》《封神第一部》《消失的她》《八角笼中》等典型的商业类型片。这些影片切中了观众对电影作品“戏剧性”“话题性”“情绪性”的需求,每一部都可以带领观众的心情坐上“过山车”,最后获得观众的认可,“真是精彩的故事啊”。
这些商业性十足的影片,也助推整个暑期档票房突破历史纪录,达到206.2亿元,单日票房连续71天破亿。
仿佛像商量好“商业满足、艺术回归”似得,刚进入9月,《不虚此行》《永安镇故事集》《鹦鹉杀》等作者电影开始上映。
、
此时的市场相比暑期档确实变了天,单日破亿形势不在,三四千万成为常态。新片上映后也没引起多大水花,《孤注一掷》《奥本海默》《封神第一部》这些走起“细水长流”长线市场的“旧片”反倒排在单日票房前列。
与《不虚此行》相似,《永安镇故事集》也是一部拥有电影节专业背书的优秀作者电影,讲述的是主创们如何拍电影的故事。
写悼词、拍电影,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背后,其实都是在讨论文艺创作、文艺生活的文人电影。所以两部电影的票房加起来,也不如《孤注一掷》点映时一天的票房。
同样是作者电影,为什么《不虚此行》《永安镇故事集》在启用明星主演后,反而达不到像几乎都是不出名演员主演(在上映当时)的《宇宙探索编辑部》的6700万票房的高度?问题可能出在与观众的对话上。
在一般观众的观影经验中,毕竟一般观众看得都是“大片”,所以大银幕上的主角,肯定是在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奇葩”——不论是商业大片里的超级英雄、超高智商,还是欧洲主流电影节的片子里的懦弱甚至有点变态,其实都没有太多普通人的容身之地。
再加上,如果主角的职业也是文人,那角色关注的问题可能大多更加细腻,放在现在的社交媒体里,那就是网友口中的“矫情”。
于是,当创作者觉得已经“接地气”时,在观众的评论里就变成了“悬浮”。
当然,刘迦茵导演对此也有非常清醒的认知,她清楚《不虚此行》具有的私人性,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特例”。可惜的是,因为中国内地的院线市场并不成熟,如今的电影发行模式,其实并不利于这样的影片找到自己的观众。
或许在更加漫长的时间中,《不虚此行》的口碑有机会在人群里慢慢发酵,让那些可能 “i人”属性较重、不太追赶潮流的观众逐渐发现,原来还有这样一部宝藏影片,能将自己内心深处羞于表达的东西展示出来。
他们或许会在闻善淡然而温柔的悼词写作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会在观看《不虚此行》时露出略带羞涩的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