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正式集结完毕。
《坚如磐石》《莫斯科行动》《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前任4:英年早婚》《志愿军:雄兵出击》在内的5部真人电影,以及6部动画电影,预计11部影片。
满满的影片待映,一时间又是“住”进电影院的节奏。只是“选择困难症”的小伙伴也会疑惑,这么多影片,到底先看哪部呢?
或是从阵容下手,《坚如磐石》是张艺谋领衔雷佳音、张国立、于和伟一众叔圈;《莫斯科行动》则有张涵予、黄轩和刘德华“三足鼎立”;《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魏翔带起一众喜剧演员;《前任4》延续前作经典,韩庚和郑恺的不缺席;更不用说《志愿军》背后的全明星阵容。
或是选择自己偏爱的题材类型,从扫黑犯罪,到喜剧励志,不管是爱情电影,还是战争题材,相信总有一款会正中你下怀。
如果这些信息还不能第一时间让你眼前一亮,购票平台或许能第一时间给你“好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打开购票平台,总会被左上角海报中的“看点大字”吸引,这一手法到底有何特别的呢?作为购票平台的定制内容,它背后又有什么奥秘呢?
「国庆档」看点
几乎每部国庆档影片都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放在海报上。
作为在档期中率先发力的《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早早打出了口号。不过影片作为猫眼主控宣发,在不同平台呈现了不一样的话术,猫眼上可见,“唯一喜剧,开怀大笑”;而在淘票票上,则是“大笑首选,双节必看”。
这种差异,或许是来自同样属于喜剧类型的《前任4》,本片背后的宣发则是阿里影业。不过该片在话术上,并没有突出题材类型,而是强化了分手的体面,把“前任”的概念展现地更为极致——“爱过笑过,别再错过”。
作为国庆档中,题材类型更突出的电影《莫斯科行动》,则分别在两个平台打出,“国庆唯一,凶猛大片”,以及“国庆首选,凶猛大片”。看来,对于片方而言,“凶猛”是他们目前的关键词。
除了这三部影片之外,《坚如磐石》和《志愿军》暂时还保持原有的官方海报。而其他动画电影的“看点大字报”已经就绪。
“开预售发布终极物料的时候,两部影片估计也会上这种海报了。”参与电影宣传工作的小才谈及自己的看法。
从观察可见,不同电影在不同平台,均会根据自身情况作出不同的调整,各家影片也根据自身调性,在平台作出针对性调整和设计。
「大字报」起源
很显然,这种“大字报看点”的目的就是展示卖点,引导消费者发生购票行为。在不少调查中发现,电影新闻并非100%触达消费者,甚者折损率极高。
当消费者打开购票平台的时候,映入眼帘是各种形形色色的海报时,传统海报上的字体或者内容并不能在购票平台上得到足够的展示,而这种大字能吸引大众。
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中,信息越直给,对于购买转化帮助自然越大。
我们咨询了不少营销公司或者其他专家,大家都说不准这种海报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只是模糊记得是源自2022年,购票平台逐渐有了相应的海报。但毋庸置疑的是,今年暑期档中,这种海报的价值被强化,几乎所有重要的华语影片都有相应的海报。
我们翻看了两个购票平台发现,比较有标志性的影片,便是2022年的春节档《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作为该片的宣发主控方——猫眼购票平台上,该片海报上强化着“大年初一,爆笑喜剧”。不过同档期其他影片并没有类似海报。
其实不难发现,在当时《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前期并没有被大众关注,甚至卡司方面,除了马丽之外,其他演员并没有较强的号召力。宣传方对喜剧类型的强化突出,影片自然对受众有较强的吸引。
后续,部分影片断断续续持续着这一风格,特别是同年的暑期档中,在不少重点影片的宣传上得到发挥。
观察发现,打响去年暑期档“第一炮”的《人生大事》并没有延续这一设计,但在半个月后的《外太空的莫扎特》中开始出现。
随后上映的《明日战记》更是将其发挥到了极致,也让如今的操作有了更明确的模板参考——在同一款海报上,添加不同超大字体。
只是这种短语对于营销团队的要求也持续增加,至少如今是营销方根据平台要求,自行设计海报。在有限字符里,有着更高需求。
尤其是今年暑期档,这类海报不免“翻车”,“全家爱看”“全家必看”一时间成为核心关键词,网友不禁调侃,全家会不会为此吵起来。同质化的推荐语,自然难以引起观众兴趣,这种推荐反而适得其反。
有些观众也会好奇,为什么《奥本海默》《芭比》等好莱坞大片就没有这类海报,但《神秘海域》《敢死队4》等外片则拥有同款海报。小才告诉我们,海外电影除非是像《敢死队4》这类批片,其他进口片对于海报的改动,都是需要出品方审核认可后才能发布,但这种引进片时常因为沟通时间的问题,最终不会出现这类海报,“也有海外的工作人员不太理解这类海报。”
「大字报」价值剩余
虽然从实际结果来看,这类海报确实有助于购票行为的产生,但不理解这类海报的人并非少数。
多数人的意见都很统一,这种海报丝毫没有美感,对于原海报的创作会造成一定的毁灭价值。多数海报从创作上,都是为了本身的内容表达,而没有节制的加字只会让海报的观感降低,譬如《热烈》《长安三万里》的海报。
这种大字报海报由来已久,只是过去更多集中在“制式海报”或者新媒体端的票房海报。但是这些海报的设计目的性很强,都会留有足够的空间给文字,让核心内容得到放大。
随着这类“大字报看点”海报的价值被强化,也逐渐能看到大家在设计上的用心,把这些标语融在海报的人物之间,尽可能通过调整人物比例,让画面得到和谐。即便《封神第一部》海报出现诸多角色,但最终呈现观感影响并不算太大。
只是不能否认的是,购票平台作为商业性极强的渠道,用契合当下观众消费心理的海报,恰到好处。而这种行为似乎打破了过往“好的海报能帮电影赚票房”的论调,同样不能忽略的是,当购票平台放眼望去都是同一类型的海报,这种效应是否又能存在呢?
营销手段不断迭代的当下,“大字报看点”海报成为常态之后,消费者的新鲜感淡去,如何破局创新,或许是大家下个阶段该思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