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薛仁政 实习生 丁融诗
“困难就怕琢磨,办法总比问题多!”作为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赵志南参加工作以来长期驻守一线,参与各项监测任务近百次,编制实验室分析技术文件近百份,出具监测数据数十万个。
“做实验就像做饭。”他说,即使工作量再大,只要留心去琢磨就会发现很多小窍门,保证准点“开饭”,交出准确的试验数据。
一段军旅生涯 他成为了真正的“生态铁军”
在同事的眼中,赵志南是能睡在机器边工作的“拼命三郎”;是能在试验陷入停滞时打开新思路的“智多星”;是一位参与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项目6项,获“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的“环保铁军”。
他是如何走上环保这条路的?赵志南说,2003年高中毕业后,他对自己日后职业选择没有太多的概念。偶然参加了专业适配度测评时,“环境科学”成为了最适合他的专业,听到班主任也推荐其是“朝阳产业”后,他没再多想便选择了环境科学专业。
在大二那年,赵志南应征入伍。在机场做了一年塔台信号员后,他主动申请转去了炊事班,“没想到炊事班生涯对我后来的影响很大。”
因为炊事班工作特性,不用参与很多集体活动,所以很容易变成管理真空区。有一次,他听到了连长在检查中说的话:“真正的纪律约束的是自己的心,对自己的约束就是在修心。”这句话让赵志南醍醐灌顶:“纪律就是在没人看见你的时候才发挥他真正的作用,现在看来就是‘慎独’。”
做实验就像“做饭” 他在孤独中打开了专业的大门
军旅生涯结束后,赵志南返回学校继续学业,并在2009年毕业后进入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
“实验分析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因为在空荡荡的实验室里头,只有你一个人的时候越是孤独,越是专注,数据测得越好。”赵志南说。
在采访中,他将做实验形象的比喻为炊事班做饭,很多时候都是工作量大、任务紧急,那就先保证“按时按要求开饭”,只要用心做就能发现,土豆炒前焯水不会粘锅,葱花炒鸡蛋得留一把后放香味更浓……实验做多了自然会找到方法把工作做得更快、更好。
2013年,赵志南从无机常规组调入重金属组,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重金属样品和硝酸、盐酸、氢氟酸、强碱等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的物质。在工作中,他得过敏性鼻炎、咽喉炎,衣服裤子都是破洞,手上都脱皮;一到冬天或干燥的天气就开裂……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一干就是11年,也打开了入职以来第一扇专业的大门。“事儿就怕琢磨,办法总比问题多,没问题等于白干!”
“新兵”当大任! 他相信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2015年,环境监测迎来市场化改革,重金属岗位技术的重担一下子落在赵志南这个才入门两年的“新兵”肩上,重大环境监测任务也接踵而来。
次年,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网监测,样品量之大,质控要求之高,限期完成任务之急,对于当时刚重新组建不久的队伍来说困难重重。
赵志南带领团队克服各种困难。没场地,实验室走廊用上,摆满了风干的土壤;研磨设备不够就用玛瑙手工研磨;仪器分析结果不好就琢磨……后面干脆在仪器旁边支了张行军床,听着仪器进样分析的声音浅睡一下。就是这样,团队按时按量上交了346个点位15个重金属分析项目,共计5190个数据结果,圆满完成了任务。
此后数年的工作中,赵志南都参与国家土壤网的监测等任务,不断积累对土壤金属分析的认知,自主摸索出一套无人值守土壤消解的前处理方式,逐渐成长为实验室的技术骨干。
如今,赵志南已经在环境监测行业工作了15年,成为了众多后辈口中的“赵老师”。他负责的实验室也成为了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黄埔军校”,为其他业务科室培养了不少专业人才。
“很多事情只有认真干了之后,才能明白真正的意义。”赵志南和年轻同事说道,因为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