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还有谁没被这片芭比粉闪到眼睛?
说真的,兔姐好久没在电影院看到这么女性友好的电影了。尤其在6月份经过《消失的她》一波冲击之后,再看性别议题都自带一股苦大仇深的目光。
但《芭比》不一样的是,它用一种欢乐的童话色调就解构了父权社会下的女性处境,在一阵嘎嘎乐之后,电影外的东西还有更大的讨论空间。
《芭比》里有两个世界。
一个是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另一个叫做“BarbieLand”,现实世界里每生产出一种芭比娃娃,芭比世界里就会出现一个新角色。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美泰公司总共生产过200多款芭比娃娃,所以这个世界里有200多个人。
理所当然的是,在芭比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完美的。
女主角是第一款被生产出来的“经典芭比”,拥有一头永远亮闪闪的金色长发、曼妙的身材,以及在玛格特·罗比的演绎下令人着迷的脸蛋。
每天早上,芭比从她亮闪闪的心形大床上醒来。
她的大豪宅里一切应有尽有——一天一套不重样的名牌套装,开的是超跑,背的是高级包,用的是从不出错的淋浴头和把面包烤得恰到好处的早餐机,家电配置也是全球顶奢级别,比如拥有百年传奇历史的家电品牌ASKO(雅士高),秉承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风格,在自然风光和人文氛围中汲取灵感,从洗衣机、冰箱、烤箱再到洗碗机,都呈现出优雅且具辨识度的生活美学,就像她们的生活,简约中透着奢华,高端中带着优雅。
当然,同样完美的还有这里的女性地位,她们几乎掌握了合行各业的头部位置,有总统芭比、物理学家芭比、宇航员芭比、律师芭比……与此同时,这个世界里的男性“肯”只是作为芭比的附属而存在,女性才是“第一性”,而男性才是“第二性”。
这种设置无比充分地印证了波伏娃那句“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行形成的。”
而这部电影之所以成为当代女性的绝佳注解,是因为芭比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了。
所有笑料和发人深省的讽刺,都在这两个世界的碰撞之中产生。
当芭比和肯穿着色彩浮夸的衣服来到现实世界,他们第一次面对了父权社会的强烈冲击。
第一次,镜头直白地投射在了芭比的屁股上,代表了无处不在的凝视。
周围的目光向她齐齐聚拢,女性们的目光是轻蔑的,因为她像一个哗众取宠的花瓶,而周围男性的目光则充满挑逗意味,因为她成为一种被观看的资源。
而穿着同样衣服的肯,收到的全部是赞赏的眼神,因为他的穿着“大胆”、“很酷”。
芭比说,“为什么人们都这样看着我们?我感觉很不舒服。”
而肯说,“我感觉好极了。”
这种反差无比生动地呈现了现实世界里男女处境的不同,即便一个初来乍到的女性,也能立马体会到空气中无处不在的压力,而社会对男性的目光却宽容到不可思议。
这种与芭比世界里完全颠倒的权力关系,深深冲击了肯的认知。
于是他冲进医院要求医生给自己一份工作,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是男的!”
这种自信真是让人觉得又熟悉又荒谬无比。
当他四处求职碰壁后,找到一位男性高管对话:“难道你们放弃贯彻父权制社会了吗?”
高管神秘一笑:“当然没有,我们只是更隐蔽地在贯彻它而已。”
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当下女性主义与父权社会碰撞最尖锐的讽刺。
随后一直以来处于“第二性”的肯立即带着父权思想回国了,联合起所有的肯,发起政变,洗脑女性,将BarbieLand变成了一个高符号意义的男性领地。
于是,就有了芭比与肯的一场大战。
为了卸下肯的警惕,解救那些已经被洗脑的芭比,女主角和人类角色格洛丽亚制定了一个方案:
“你只要说你没看过《教父》,他们一定会给你讲解上一天一夜。”;
只要摆出对银行账户、基金一窍不通的样子,马上就会有肯过来说“我来考考你”;
假装不会用PS,瞬间就会收获“这些女人不能没有我”的自信眼神;
……
这些桥段出现的时候,电影院的笑声简直没有断过。
我想那些笑声背后,是每个人都曾对这样被“上课”的遭遇感同深受,那是一种共鸣的、带着点心酸的笑声。
这些对男性气质的调侃、对女性处境的呈现都轻松且幽默,但这部电影的宝贵之处正在于,这些幽默背后,每一个笑点都让我们在共鸣里,更深一层地看到了一些严肃的真相——
在提高女性地位这条路上,我们究竟走了多远?
在这部电影宣发之前,芭比粉曾是大部分人避之不及的颜色。
它是早已经被抛弃的旧潮流,提到芭比粉,关联的词是“死亡”、“显黑”和“老土”。
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个被打入冷宫的颜色在这个夏天能刮起一阵狂风。
一夜之间,年轻人似乎个个都火龙果成精,粉衣服,粉包,粉鞋,粉头发,把芭比世界真正搬到了现实里。
《芭比》最开始引进的时候并不被院线看好,排片少得可怜。
但随着热度攀升,互联网上已经能看到越来越多的观众掏出了自己压了20年箱底的粉色T恤冲进电影院打卡。
夏日王者单品洞洞鞋也没能逃过这波染色风潮。
最离谱的是,汉堡王甚至推出了粉色的芭比汉堡。
在所有人还没有来得及反应的时候,名创优品的粉色产品已经卖到断货了。
这个夏天与粉色一起去污名化的,还有芭比娃娃。
电影里有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情节是,女主芭比来到现实世界以后,前往一所学校寻找自己的人类玩伴。
她满以为会获得感谢和称赞——她可是完美而出色的芭比娃娃——但迎面而来的是女孩们尖锐的指责:“你让女性主义倒退了15年。”
在很多人眼里,芭比娃娃那头漂亮的金发、夸张的身材曲线和比例都意味着她是一个典型的空有美貌、毫无头脑的形象。
那些从各方面来说都完美的设定,无形中助长了女性的身材焦虑和外貌焦虑。
美泰公司在销售芭比时给她冠上了“女孩们想要成为的榜样”之名,且不说他们强行规定了女孩只能有一种完美的样子,更麻烦的是,芭比迎合的是一种并不现实也不健康的审美。
有人甚至研究过芭比的身材究竟能不能在真实的女性身上实现。
答案是几乎不可能,因为它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
千禧年间一首经典老歌《Barbie Girl》曾经风靡一时,当时听只觉得甜甜的充满粉色泡泡,而如今听来歌词里满满都是毫不留情的讽刺:
“我是芭比女孩,生活在芭比世界
我的生活由塑料组成,真是棒极了
给我穿上漂亮的紧身衣服,我就是你的洋娃娃
你能摸我,你能玩我
只要你说出‘我永远是你的’”
这样充满性暗示的歌词,证明了人们当时对芭比的看法:只是任人支配的玩偶。
这样的芭比,有资格作为女性主义电影的主角吗?
这就有必要谈谈芭比的发明了。
1959年,美泰公司的创始人露丝·汉徳勒创造出了芭比娃娃,因为它发现自己儿子肯的玩具多种多样,而他的女儿芭芭拉的玩具只有婴儿娃娃可以选择。
她给娃娃喂奶、换尿布、穿衣服,在一个女孩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就得在游戏里把自己想象成一位母亲去照顾别人。
而露丝创造出芭比娃娃,是想给女孩一个除了“成为母亲”之外的选择——成为她自己。
起码在那个时代,芭比的出现是惊世骇俗的,在女医生只有9%占比的年代,诞生了第一个医生芭比娃娃,在那之后,芭比有了各种各样的身份:科学家、总统、作家、演员……
在芭比的世界里,永远只有漂亮的衣服、豪宅、豪车,因为后来出于想给芭比找个男朋友的想法,才有了肯的出现。
如果你小时候看过美泰为芭比制作的一系列芭比大电影,也会发现芭比的独立意识其实已经非常超前。
不可否认的是,在女性境遇发展了几十年之后,芭比的经典形象的确已经落后于当下的思潮。
电影里用女主角皮肤出现皱纹来呈现对这个问题的反思,当代女性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很感动的是电影里一个看似无用、曾差点被剪掉的片段。
在经受一连串打击之后,芭比坐在公交站碰见了一个人类老奶奶,她满脸皱纹,白发苍苍,但却有一股气定神闲的优雅气质。
芭比看着她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你好美啊。”
老奶奶展开一个笑容,说,“我知道。”
那一刻芭比眼里蓄满了泪水,这是芭比意识真正觉醒的地方。
她意识到:一个女性的美丽不在于她是不是永远年轻、永远能穿高跟鞋、永远不长皱纹。
女性之所以美,只因为她自信地在做她自己。
正是因为这些精准捕捉的细节与女性友好的价值核心,芭比在女性观众中的评分几乎获得了一边倒的好评。
豆瓣开分8.9,上映一周后稳定在8.5,这是相当优秀的成绩。
包括电影里一段高光台词,因为说出了女性的心声,这几天也被疯转成为经典语录。
不过因为电影中有不少对所谓“有毒的男性气质”的讽刺,这部电影在外网也受到了很多差评。
而观看男性观众的破防时刻,几乎成为《芭比》在屏幕外的彩蛋。
有人在电影院现场上演“我来考考你”,被女友阴阳之后愤然离席。
众人纷纷感慨,这是花2D的钱看到了4D的效果,很值。
也有男网友在虎扑振臂一呼,“这是部好电影!”,掀起大型“让我考考你”竞赛之后,最终因为受到网暴愤然出走虎扑,背井离乡。
但是,这种争议其实不正说明了,男性也会成为父权体系的受害者么?
就像电影里那个永远融入不了肯的男子汉王国,因此要逃离BarbieLand的艾伦一样,他不够英俊,不够阳刚,也没有才艺,因此被驱逐出了整个男性群体。
这个角色在现实世界里的映射则是美泰公司里那个小员工,在全是男性的总裁办公室里,大家纷纷做出”我是CEO”“我是CFO”“我是COO”的自我介绍时,他只能懵逼地说,“这里只有我没有职位,所以我是女的咯?”
你看,女性真的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处境。
电影最后,芭比鼓励肯去寻找自己,这其实是对女性主义中“平等”内涵的最佳诠释,无论是男性和女性,都不该成为“第二性”。
不过,这也成为这部电影被批评“不够女权”的原因。
因为它实在太温和了。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部尽力想让所有人都舒服的电影。
有人批评它对女性处境的揭露不够深刻,而对女性觉醒的刻画又过于简单。
那段广为流传的台词,也有只是喊口号的嫌疑。
在各种声音里,这部电影也背上了只是大型芭比娃娃广告的骂名。
因为电影里有个桥段是,当有女性提议,我们可以做一些以普通人形象为标准的芭比娃娃,她可以失败,可以难过,可以身材不好。
美泰公司的老板当即否定,这个主意不行。
但是他的属下掏出计算器说,这将会赚很多钱。
美泰的老板立即改口:那我们必须生产这样的芭比。
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女性觉醒最终也只是资本家的一场卖货生意罢了。
但归根结底,我还是想说,即使《芭比》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对当下的我们来说,它所包含的情感已经非常珍贵。
就算只是喊口号,那些台词也真正给很多处在困境里的女性带来了力量,不是吗?
那些席卷了大街小巷的粉色,也让无数女孩感觉自己找到了盟友,不是吗?
我们当然不能指望女性地位的改善可以靠一部电影就一蹴而就。
就像电影里有句台词说,“母亲总是站在原地,看着女儿能走多远。”
我们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的位置,是因为有过很多母亲,一代又一代地积累着力量。
就好比芭比娃娃在上世纪走出了那勇敢的第一步,而今天,新的女性icon则需要“女儿们”来继承。
而我相信,在《芭比》之后,我们能看到更多这样的电影。
希望所有女孩都能受到那句话的鼓舞:
Barbie is everything。
芭比可以是全世界,其实我想说的是,女孩可以是全世界。
监制|Barbie
微博|@InsGirl
作者|Barb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