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高焓 通讯员 李国全 张萌
30年,累计筹集捐赠款物突破51亿元,近千万人次受益——这份温暖且厚重的答卷,是广州市慈善会自1994年正式成立以来与无数热心的慈善同行者合力交出的。
三十载栉风沐雨,广州市慈善会已成为广州乃至周边地区规模最大、辐射范围最广、公信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枢纽型慈善组织之一,是广州慈善事业的主渠道和主平台。30年来,广州市慈善会推动全市慈善会系统筹集款项超100亿元,其中市慈善会共筹集款物逾51亿元,支出近46亿元,受益人次逾千万。近年来,全市多个慈善项目、企业和个人获“中华慈善奖”“中华慈善品牌项目”等奖项。近6年,广州慈善更是跑出“加速度”,广州市慈善会募集款物总额24.35亿元、支出21.23亿元。
广州是中国公益慈善的活跃地,在这里,慈善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人可慈善、人人为慈善、人人做慈善、人人分享慈善”的良好风尚已经形成。2023年,广州市慈善会“善”暖社区——广州市社区慈善项目荣获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这是广州市慈善会“三十而立”的生动注脚,也是广州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善意涌动 回应时代发展所急所需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扶危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30年来,广州市慈善会不负使命,砥砺前行。
1994年,广州市慈善会成立后的首笔慈善慰问金赠给了一位重症病童,送上“及时雨”。“救急”不止于钱,还在于弥合信息差。广州市慈善会建立慈善医院,整合政府医疗救助、公益慈善组织、社会爱心力量等资源,于2009年、2018年先后启动“爱蕾行动”项目、“珠珠慈善医疗救助平台”,守护每个不可或缺的生命。
这份关怀以济困为初心,往深处扎根。广州市慈善会已连续14年协助举办广州市“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通过“项目带动、活动发动、平台互动”的方式,广州市慈善会深入实施“善美乡村”“羊城慈善为民”等助力“百千万工程”的慈善项目,累计划拨帮扶资金9.92亿元,助力对口帮扶地区乡村振兴发展,获评“广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这份关怀以发展为信心,与时代同频。编织“救在身边”安全网,2023年,广州市慈善会“善暖社区‘救’在身边”AED项目在中小学校、农村养老院和颐康中心开展捐赠与培训。2024年,广州市慈善会联合市林业和园林局设立广州首个国土绿化公益基金,截至目前,已累计募款3268.03万元,超18万人(次)参与“我为羊城添绿”社会募捐活动。每一个捐赠项目,都在以慈善的方式回应社会关切。
这份关怀以广州为圆心,向远方荡开。从1996年丽江地震到2008年汶川地震,从1998年抗洪救灾到2005年印度洋海啸、2024年广东防汛救灾……面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广州市慈善会积极发动社会爱心力量,携手援助受灾地区,累计募集款项超过10亿元。每一次爱心驰援,都凝结着广州市民最诚挚的善心。
30年间,人人慈善的点滴善举“微光”,汇聚成广州慈善不息的炬火。
“人人慈善” 共创人情味浓的“慈善之城”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实施,慈善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扶危济困、扶老助残”,转向全社会参与的“大慈善”时代。2017年,广州将“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创建全国‘慈善之城’”列入政府工作报告。
如今的广州,“人人慈善为人人”早已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
2016年,广州市慈善会举办首届北京路公益慈善嘉年华活动,北京路步行街“慈善一条街”同步揭牌。将大型商业步行街打造成慈善一条街,广州尝了“头啖汤”。
至2024年,北京路公益慈善嘉年华已举办7届。公益组织、社区慈善基金、“校园善力量”等齐齐出谋划策,慈善义演、公益集市、互动体验等形式创意满满。“在人流最集中的地方传播公益慈善,种下善意的种子,能结出更多爱的果实。”这是今年参与市民的心声。
在广州,慈善在社区的日常里生根发芽。2021年9月,《广州市慈善促进条例》施行,明确提到推动社区慈善发展。广州市慈善会通过社区、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深耕社区慈善,全方位打造“善”暖社区——广州市社区慈善项目,2023年,该项目荣获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至今,全市设立社区慈善基金2995个,实现村(居)100%全覆盖,筹集款项超1.3亿元,“善”暖社区——广州市社区慈善项目成功经验面向全国推广。
在广州,慈善在街巷的角落里温暖守候。2023年年底,位于越秀区光孝路的首个广州市慈善超市示范点正式“开业”。广州在全市各区大力打造慈善超市示范点,引领带动全市慈善超市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发展。通过“社会公众自愿无偿捐助+市场管理和运营”的模式,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让困难群众在善城暖屋(慈善超市)感受到更有温度的帮助。
在广州,慈善和人们的生活融合得恰到好处。“唔行花街,唔算过年”,在新春花市和慈善庙会里,广州市慈善会带动社区慈善基金、爱心企业将慈善融入广府年味。广州马拉松融入“慈善方阵”,“乐善行”活动涵盖骑行、徒步,通过“慈善+运动”,广州市慈善会带动更多爱心市民和爱心企业,关注“安居计划”等品牌项目,关心困境儿童的成长,改善困境长者的生活。
30年间,广州慈善事业蓬勃发展,慈善组织遍地开花。如今,广州共有慈善组织245个,创建慈善空间1106个,建立社区慈善(志愿服务)工作站176个。
30年间,慈善的“人情味”早已融入广州的“烟火气”。
创新引领 激活“慈善+”发展动能
科技向善,创意涌动。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科技慈善”,广州市慈善会打造“广益联募”首批全国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累计上线项目1273个,累计募款6.31亿元,平台服务辐射全国,不同类型的公益慈善组织充分发挥专长,提高慈善资源的使用效率,令“指尖”慈善更便捷。
近年来,广州创新拓展新兴领域,慈善信托成为广州慈善事业发展的新动力。2023年9月,忆北2023科学教育慈善信托设立,成为国内首个支持天文学基础建设的慈善信托项目,推动建成一台亚洲区域最大口径的拼接镜面通用型光学望远镜EAST望远镜。2024年1月,穗善(光信善)·2024社区守护慈善信托正式设立,将用于支持广州灾害应急和公共卫生事件援助、促进社区慈善发展等。至今,广州共有36单慈善信托,规模达1.04亿元,居全省前列。
通过赛事激励,广州市慈善会推动慈善好点子迸发涌动,扩大慈善参与面。2015年以来,广州市慈善会先后举办9届福彩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累计资助总金额超过450万元。举办“校园善力量”慈善创意大赛,激发青春力量,活跃慈善事业。聚焦重点人群兜底保障及围绕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可持续性发展的社区服务项目,开展“创善·微创投”——广州市社区公益微创投活动,并荣获中华慈善总会颁发的“2021年度中华慈善品牌项目”荣誉牌匾。
30年间,是创新让涓涓细流汇聚成慈善之海。
善策先行 护航慈善事业行稳致远
推进慈善事业行稳致远,依靠的不只是善心,更有善策。
2012年,《广州市募捐条例》施行,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首部规范募捐工作的地方性法规。条例中提出的放开公募权、扩大募捐主体等具有广州特色的募捐制度,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吸收采纳。结合上位法与广州慈善事业发展的新动态,2021年起,《广州市慈善促进条例》施行,全方位鼓励慈善活动参与主体,强化慈善人才队伍建设。
2013年,广州推动成立广州市慈善组织社会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慈监委”),这是全国第一家独立第三方慈善组织社会监督机构,被誉为盯住慈善组织的“第三只眼”。紧盯慈善组织社会监督,持续开展透明度评价活动,给予慈善组织发展专业指导……慈监委充分发挥委员们的专业优势,积极担起慈善智库的职责,推动慈善组织、慈善人才专业化发展。
2018年,广州市慈善会举办首届慈善盛典,此后又于2019年“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慈善盛典,广州携手大湾区城市共谋公益慈善发展、共创慈善事业未来。2023年,第四届广州粤港澳大湾区慈善盛典发出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式现代化慈善协同发展南沙倡议,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慈善合作机制,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慈善项目联动,充分引导湾区慈善力量聚焦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
立足广州,放眼湾区,辐射全国。作为枢纽型慈善组织,30年来,广州市慈善会始终致力于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扶持慈善组织发展壮大,带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慈善。近年来,广州市慈善会连获三届“中华慈善奖”表彰。
今年9月,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施行。三十而立,广州市慈善会将继续以善引众、行善致远。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广州市慈善会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勇担慈善使命、抢抓发展机遇、展现担当作为,奋力谱写广州慈善高质量发展篇章,充分展现慈善事业在助力乡村振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百千万工程”、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民生微实事”、银发经济等战略布局中的担当作为。
同行者说:
陈开枝:生命不息,慈善不止
“这30年,我可以说是和广州市慈善会一起走过的。”今年是广州市慈善会成立30周年,“全国扶贫状元”、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广州市政协原主席陈开枝见证了广州慈善事业发展壮大的历程,如是感叹道。陈开枝从对广西百色帮扶工作说开来,谈及他的洞见。
1996年,中央作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部署,广东帮扶广西,广州对口支援百色,陈开枝从此与百色结缘。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帮扶一直是他关心的事业。“因为一个孩子读书,可能会推动家庭,甚至整个乡村的改变。”他说。
2013年,陈开枝发起成立百色市教育基金会,至今已募集善款8亿多元,资助了10多万名贫困生。如今,百色218个“文秀班”已资助学生1万多人,约有三分之一的助学款来自广州及周边地区的企业,当中既有爱心企业家慷慨解囊,也有员工们自发“组团”共同资助学生,还有企业将助学善举融入党日活动。在他看来,丰富的形式既能引导大家学习和传承黄文秀的精神,又激发了“人人慈善”的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陈开枝一直认为,爱心不能只用捐款的数额来衡量,如何优化慈善项目的调研、激励机制,让慈善更精准、让捐赠者更有价值感,都需要慈善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慈善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可以说是一项永恒的事业。”这份永恒的事业根植于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把好事做好,在未来发挥更大的影响,这是慈善工作的意义。”
“慈善是一项利他的事业,也会遇到种种困难,难免要加班加点地干。”对此,陈开枝分享了他的人生主题歌《小草》——虽然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但为了追求阳光雨露,也要从石头缝里蹦出来。“‘小草精神’的一面是甘于奉献、默默无闻,另一面是不屈不挠、顽强拼搏。”他说,小草平凡而伟大,这份“小草精神”可以和慈善工作者共勉。
众人拾柴火焰高。2023年,陈开枝在第四届广州粤港澳大湾区慈善盛典上说:“明显能够感受到广州的慈善氛围愈加浓厚。”他动情地表示,自己是坚持做慈善的“80后”,生命不息,慈善就不止。
陈舒:广州市慈善会树立了发展标杆
“作为枢纽型慈善组织,广州市慈善会发挥了专业和表率作用。”陈舒曾经担任过两届广州市慈善组织社会监督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20世纪80年代起关注公益慈善事业,到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与慈善法的立法工作,再到如今关注社区慈善基金的发展,她感叹:广州市慈善会带动了民间慈善组织发展,树立起发展的标杆。
2013年,广州市慈监委成立。在加入慈监委后,陈舒更为深刻地感受到慈善是一门专业。她解释道,过去人们把慈善简单地理解为“献爱心”,这份朴素的爱超脱于血缘、亲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借助这一力量,慈善组织如何可持续运营、如何募款、如何帮扶到位……其中每个环节需要的不仅是爱心,还有非常专业的运营。
在慈监委时,陈舒和其他委员们都非常明确:“我们的监督以促进发展为目的。”慈监委的委员们中有学者、律师、会计师、社工师等,不同的专业背景,让慈监委的发展式监督有效落地,“比如在翻查慈善组织的账目时,我们会运用专业知识,为慈善组织提出改进的目标和方法。”她说。
提升慈善组织的透明度也是慈监委的关切。陈舒介绍,透明度评价体系的指标设定强调慈善组织与捐款人、受益人的互动,“提高透明度、提升公信力,赢得捐款人的信任,慈善组织才能行稳致远。”令她欣慰的是,每年上榜的慈善组织越来越多,“我觉得这是广州慈善事业发展的骄傲。”
当前,社区慈善基金正在广州蓬勃发展,为了帮助社区更好地找到运营的“钥匙”,今年陈舒已经跑了10个区做相关培训。“设立社区慈善基金,就是要激发社区居民的主人翁精神。”在培训中,她指出,这笔款项来自于社区居民、又服务于社区发展,这是社区慈善基金和其他慈善基金最大的区别。“无论是帮助社区里的困境儿童、空巢老人,还是进行社区微改造等,动用这笔钱都是为了社区的共同利益,最终让全社区居民共同受益。”她说。
陈舒观察到,广州有很多社区慈善基金运营得很好,广州市慈善会在这方面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为很多社区慈善基金提供了发展指引。在她看来,社区慈善基金的意义不局限于社区本身及其居民,它如同文明社会的一个小切口,“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基金的基础打牢了,能够为和谐社区贡献一份力量,最终将推动社会以及慈善事业的发展。”
海珠区素社街:“玩”出社区慈善新花样
今年“中华慈善日”前夕,海珠区素社街举办了第二届素社家园慈善公益节,还推出了广州市首个街道慈善公益IP形象“园园”,社区慈善再度“玩”出了新花样。
一年前,素社街举办了海珠区首个街级慈善公益节,累计募集善款超40万元。截至今年9月初,素社街今年已募集慈善资金超60万元。
社区慈善何以聚集公益能量?素社街相关负责人将“秘籍”归结为持续创新服务模式、持续深化社区参与。
这位负责人介绍,2020年12月,素社街正式设立素社家园社区慈善基金,初衷是通过慈善公益活动,进一步发挥社区慈善基金在整合社区公益慈善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推动支持社区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如今,素社街通过社区慈善基金已开展了困境家庭救助、“幸福树”微心愿、“幸福家”居家安全微改造、“和谐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等多个项目。
激活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是社区慈善基金运营的关键。这位负责人介绍,素社街将社区公益慈善细分为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爱心捐赠等多种形式,通过定期开展公益集市、困难群众帮扶等活动,营造居民在“家门口”参与慈善的氛围。借助春节,素社街还会联动辖区内的学校、单位、企业开展“捐一封利是”公益慈善活动,让慈善融入年味。
“这种联动机制不仅提升了慈善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还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负责人介绍。
“慈善可以是对个体的直接援助,也可以是对一类群体进行系统性支持;可以是金钱捐赠,也可以是物资援助、志愿服务、知识传授、医疗救助等等。”在这位负责人看来,慈善是多维的、广泛的。对于广州慈善事业未来的发展,他期待:通过更为广泛的公共宣传和理念培育,使慈善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社区慈善能够更加深入人心,解决社区居民的实际问题;鼓励慈善组织与企业、政府部门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跨界”合作,形成合作的新模式,共同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