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你参加东京奥运会的情境还历历在目,转眼又到了巴黎奥运会,这大半年来我们都少有联系你,但我们每天都在想着你的作息时间。”这段话出自巴黎奥运会竞技体操男子双杠项目赛后,由四川媒体转交给邹敬园的一封家书,家书的落款是邹敬园的父亲邹志平和母亲刘丽群。
“你是周一、三、五训练,但每天都要出早操。”邹敬园的母亲接着写道,“我们在吃早餐的时候在想你,想你出完早操没有,吃过早饭没有;晚上吃晚饭时也在想你下训练了没有,有没有吃完饭;晚上十点多,我们还会想你做完治疗了没有。我们算着时间,在你睡觉前给你发条语音或者打个电话,听到你声音有些疲惫,妈妈心里很不是滋味。”
面对父母的担忧,邹敬园总是报喜不报忧,他反复叮嘱父母要照顾好身体,丝毫不提自己身上的伤病。再次夺得奥运会竞技体操双杠项目金牌后,邹敬园计划将运动员的身份放一放,列在邹敬园计划单中的第一项,就是回家待一段时间,用他的话说,是想体验“平平淡淡的生活,再回到我热爱的体操。”
2004年,邹志平和刘丽群把6岁的邹敬园送到四川省体操队训练。离开父母的邹敬园哭得像个泪人。刘丽群当然心有不忍,每周都会坐着火车从宜宾到成都去看看儿子。“那时候我都是周五晚上去,周日回来。坐的是绿皮火车,睡一晚就到成都了。”刘丽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的火车票还是那种红色的,当时家里都存了很厚一沓,可惜之前搬家的时候掉了……”邹敬园的父母到现在都还记得宜宾到成都的耗时,“那个时候,坐火车过去要6个小时,卧铺50多块钱;大巴4个多小时,要100多块钱。”
赛后的混采环节和新闻发布会上,邹敬园并没有透露这封信的更多细节,他谈得最多的还是自己的比赛。邹敬园向记者分享了自己在团体赛失利后如何从消沉的情绪中走出来:“优秀运动员最重要的品质是要拿得起,放得下。团体赛冠军一直是我们全队在整个巴黎奥运周期最重要的目标,但现在失利已经是既定事实,我们无法去改变,对于没有办法的事,我能做的就只有去享受之后的每一项比赛。”不过,邹敬园也说,团体赛失利后自己情绪非常低落,但自己也享受那种低落感,“走下双杠项目的领奖台,这块金牌已经翻篇,但团体赛丢冠军的失落感自己需要铭记并反复咀嚼。”
本次奥运之后,邹敬园也即将步入27岁,在回顾自己12年的国家队生涯时,这名双杠项目的大满贯得主谈得最多的便是自己对于人生的感受,邹敬园连用三个“珍惜”展望接下来的职业生涯:“人生很短暂,我想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一场比赛,珍惜自己的运动员生涯。”在比较两次奥运征程的感触时,邹敬园表示在东京奥运会,全场没有观众的安静环境让自己觉得很遗憾,“因为我个人是那种很享受现场氛围的运动员,我会把观众的欢呼和噪声当作是对我的肯定,现场的氛围对我拿出好的发挥非常重要。来到巴黎,我终于体验到了这种氛围,现场的噪声并不会对我产生影响,反而能让我在登场后迅速沉浸在自己的比赛动作中。”
羊城晚报特派巴黎记者 吕航 苏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