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院士科技会议昨日举行
7月7日,第二十四期花城院士科技会议暨2024年人工智能、计算机与物联网学术会议在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举行。会议聚焦于“人工智能、计算机与物联网”等研究领域,汇集人工智能、计算机与物联网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自中国工程院、俄罗斯工程院的多位院士、专家学者作相关领域的专题学术报告。会议由广东省科技厅指导,广东省计算机学会主办。
灾害防控交互推演减少损失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宋君强在题为《地球系统数字孪生的构建与挑战》专题报告中提到,世界经济论坛近五年《全球风险报告》中,无一例外地将气候问题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作为未来全球面临的最大风险。全球变暖背景下,台风、暴雨、雷暴、冰雹、龙卷、高温、寒潮、干旱、洪涝等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重大影响。《自然·计算科学》显示,2010-2019年是有记录以来自然灾害造成全球经济损失最严重的十年,高达2.98万亿美元,比2000-2009年高出1.19万亿美元。
他列出一组数据——我国是全球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应急管理部发布2022年我国自然灾害报告显示,2022年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洪涝占比54%,旱灾22%。因此,宋君强建议,亟须构建极端天气数字孪生,它是当前极端天气状态尽可能精确表达的数字复制品,能够对未来天气精准预报,对极端天气影响和风险进行推演和定量评估,通过极端天气灾害防控交互推演,指导政府应用怎么决策、老百姓应该怎么行动,以尽可能减少极端天气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据介绍,地球系统数字孪生,是以地球系统观测为基础,通过融合地球系统模式、资料同化和AI技术等,耦合社会系统模式,在数字空间构建与物理地球系统平行的数字化复制品,能真实表达物理地球系统过去、现在及未来状态,并评估在各种场景下地球系统状态的演变。
北斗产品产业链基本打通
北斗导航地图有何用途?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广学科普了地图和定位系统两个不同的概念。位置是靠设备手机里面可接收北斗卫星数据的芯片来确定的,导航是通过电子地图实时读取手机芯片接收的北斗位置并根据原有地图数据进行计算实现的。
他在《时空大数据在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中指出,去年5月,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北斗系统已经成为我国迄今为止所建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性能要求最高、系统技术最复杂的全天候、全天时空间基础设施。北斗创造性地提出并验证了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中国方案”,即一个混合星座设计、两种服务体制、三步走发展道路。
他提到,目前,北斗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产业链基本打通,已形成了由基础产品、应用终端、应用系统和运营服务构成的完整产业链。特别是国产北斗芯片、模块等关键技术全面突破,性能指标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北斗三号系统继承北斗有源服务和无源服务两种技术体制,能够为全球用户提供基本导航(定位、测速、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等服务,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还可享有区域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等服务。
陈广学提到,时空大数据平台作为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已经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通过整合和分析海量的时空数据,平台能够为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提供有力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时空大数据平台将成为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为城市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通讯员 科记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