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
在殷墟众多的考古发现当中,甲骨文是重中之重。截至目前,殷墟出土的刻辞甲骨已经超过16万片,发现单字约4500个,已释读的大概有三分之一。彼时,商人好问,问天问神问祖先,王室为了占卜和记事在龟甲兽骨上契刻文字,称为甲骨文。“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的发现接通了古今对话,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它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虽然在外形上有较大的区别,但是从字的结构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很丰富,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军事、文化、习俗、天文、历法、医药等,成为殷商文明的信息史料宝库。
中国文字博物馆社教专员杨小玉介绍,在甲骨文当中可以看到“禾”字的写法非常生动,它展现了一个农作物的根、茎、叶,尤为突出的是它沉甸甸的“穗”。它其实指的就是3000多年以前人们就已经开始种植一些农作物,比如说谷子、粟这样的植物。到了金文时代,“禾”字写法和甲骨文当中差异性不大,比较有变化的就是“穗”,它非常丰盈饱满,向下弯曲的程度更大。到了小篆时代,依然保留了这个写法,但是在线条上变得更加纤细优美。在隶书当中,“禾”字的写法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沉甸甸的“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便于书写的斜撇,到了这个时期,“禾”字一脉相承。无论历史怎么变迁,从文字当中可以看到几千年来,人们对于农业的重视以及农业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数字技术助力“拼”甲骨 让我们读懂历史
播放视频 画中画
目前,存世的甲骨中碎片占90%以上。甲骨缀合就是综合各方面信息将碎片拼接起来,使之变成完整或较完整的材料,完成拼接的甲骨才能更好地被“破译”出来。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用“数智”赋能甲骨文传承保护研究,研发出甲骨文自动缀合系统,成功缀合78对甲骨碎片,让甲骨文走向“重生”。
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的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屏幕闪烁、数据流动,这是团队自主研发的甲骨文自动缀合系统,它可以在不到两分钟时间内,就从1500片甲骨中筛选出300多片。如何判断缀合成功?这不仅要求形状严丝合缝,正反两面纹路相同,字体、风格、内容也须契合。目前,系统已成功缀合78对甲骨碎片,其中一对还发现了3000多年前商代的一次日食记载,为商代史和历法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完成拼接后,数字技术还能辅助“破译”甲骨文。
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字形识别与分析研究室主任张展介绍,红色的是这个字的一些关键点,绿色的线是关键点的一个连线。比如这个点和这个点能匹配上、能连上,根据关键点的连线,可以判断中间的这个字,根据关键点之间的关系,去做字形匹配。这个是他们研究的最新匹配方法,可以适用于甲骨文到金文的匹配。主要作用是希望能找到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小篆的演变,或者是变化的过程,希望通过技术和演变的过程去破解甲骨文。
一片一片缀合,一代一代钻研,哪怕只拼接两张残片也可能激活背后的历史基因,成为中华文明的标注。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除了在学术研究上的不断突破,甲骨文研究团队还致力于将甲骨文融入现代生活。他们研发了甲骨文小程序“了不起的甲骨文”,让公众能够轻松了解和学习甲骨文。同时,还创新了“甲骨文广播体操”,让青少年在运动中感受甲骨文的魅力,甲骨文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