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无菌生产车间工作。记者 包华 摄
作为福州首家液态奶生产加工企业,不久前,福州新希望澳牛乳业有限公司部分生产线开始试运行,7月一期项目将全面投产,填补了福州液体乳生产加工的行业空白。近日,记者前往福州现代物流城,探访这座福州首家“牛奶工厂”。
“牛奶工厂”不见一滴奶
从市区驱车40分钟,就到了位于福州现代物流城的福建新希望澳牛乳业有限公司。工厂外,三个大肚量的圆柱形奶仓屹立高耸。一辆封闭式低温接奶车刚刚将鲜奶灌入其中。据了解,每个奶仓能装下40吨鲜奶。
然而,在这座“牛奶工厂”里,记者却全程没有看到一滴奶。在工作人员指导下,记者依次穿上防护服、套上鞋套、洗手、喷洒消毒水、脚底消杀,“全副武装”进入高温杀菌车间。推开门,仿佛来到一座“钢管森林”,到处都是纵横交错的不锈钢钢管。
这些不锈钢钢管是鲜奶专属的通道,保证牛奶的安全无菌。“通过热交换器,管道温度可迅速上升至135至140摄氏度,保持几秒后,原料奶即可达到商业无菌状态。”企业质量技术部经理董成虎介绍,经过超高温杀菌的纯奶可存放6个月之久,其无菌要求比低温鲜奶更高。
经过自动化杀菌、配料,各类成品奶再度“闯关”,进入洁净度可达10万级的灌装区。灌装区仿佛一个密封的大金属盒子,通体采用304不锈钢制作。福建空气湿度大,是牛奶加工生产中的隐形杀手,为了让车间空气湿度控制在75%以下,车间采用初效、中效、高效三级过滤器,保证空气干燥。
锁牢食品安全关
工厂外,连接奶仓的打奶管接口处,一把把新锁吸引了记者注意。“只有开锁,才能转动接口,这是为了防止有人蓄意破坏。”董成虎解释,原本他们以为有摄像探头就足够,但是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他们选择“防患于未然”,将任何可能威胁牛奶品质的隐患提前消灭。
看似不起眼的锁的背后,是事无巨细的食品安全防范。“我们只是走过了几大车间,事实上,牛奶每经过一道流程都要检验一次,先后要经过89道检测。”福州新希望澳牛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洋说,如此之多的检测项目,加上产量的不断增加,急需一批专业对口的人才。
了解企业所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迅速对接省质检院,在人才、检验培训上开展帮扶,协助企业引进丹麦福斯公司的FOSS-120快速乳成分检测仪、SSI-LAB-2000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检测设备,完成国家标准要求的全部检测项目,包括三聚氰胺、致病菌、农残、重金属、黄曲霉毒素等50多项。
为了帮助企业顺利进入生产阶段,今年1月中旬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市局审批处、审查中心专业人员,专门组成食品专业“帮扶小组”,先后三次入厂指导,从生产车间、生产设备、检验设备等配置,到协助企业梳理食品安全风险点,解答生产车间环境要求等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
部门帮扶助力生产提速
去年5月项目动工,建起厂房;今年4月28日,企业取得全市第一张液体乳生产许可证;6月1日,生产线开始试运行……对于一年来市部门帮扶下的发展,赵洋感慨颇多:“单是从设备调试到取证,就比我们预想的快了60天,给企业省下了60余万元。”
“乳制品的投资成本很高,动辄就是成百上千万元,如果不把标准和问题讲清楚、摆出来,投入后再变动,都是实打实的成本损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审查中心副主任陈梅秀说,为了让企业少走弯路,技术帮扶必须前置。随着23条整改项目全部完成,工厂、车间建完,企业的食品生产许可证也拿到了手,速度、质量两不误。
如今,企业的两条生产线已开始试运行,7月起,一期巴氏奶、酸奶、UHT奶生产线等9条生产线将全面投产,届时将日处理生鲜奶300吨,年产10万吨乳制品,年产值10亿元,填补福州液体乳生产加工的行业空白。(记者 沐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