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快到了,各大电商平台早早启动了今年的活动宣传。记者注意到,从目前已公布的“618”促销规则来看,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在于,包括天猫、京东、快手在内的多家主流电商平台宣布不再设置预售环节,将实行现货开卖。
预售模式惹消费者吐槽
翻看历年来电商大促活动期间的消费投诉,网购预售一直是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高频词之一,惹消费者频频吐槽。
市民张先生便向记者分享了他的一段“预售”经历。去年“双11”期间,他在某电商平台购买预售商品时,提前支付了定金。然而当商品正式开卖时,他却发现预售商品反而比正式开卖时的价格要贵上不少。“当时‘双11’预热活动一开始,我看中了某品牌的电视机,当下就支付了100元定金。在叠加各种优惠后,还需付尾款13300元。可当‘双11’活动正式开始,重新点开商品页面,发现看中的电视机价格已经降到了12000多元,且不需要支付定金便可以现货购买。”张先生吐槽道:“提前付定金,竟然还买贵了。这种套路实在让人反感!”
同样是在去年“双11”期间,市民郑女士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了一款预售的智能手机,商家承诺全程价保。然而,在预售结束后,商家通过发放大额优惠券的形式进行降价促销。李先生要求商家进行价保,但商家以优惠券不参加价保为由拒绝了他的请求。郑女士对此表示不满,认为商家在预售过程中不诚信。
中国消费者协会也将电商平台预售模式列为2023年度十大消费投诉热点之一。中消协指出,电商平台预售模式存在“尾款”涨价不诚信、预售商品不保价、承诺赠品不兑现、承诺时间不发货、“最低价”宣传不属实等问题。
多家电商平台取消预售
记者获悉,今年“618”大促前夕,天猫、京东、快手等电商平台纷纷宣布不再设置预售环节,将实行现货开卖。其中,天猫表示取消预售后,今年“618”共有两波现货售卖期,第一波自5月20日晚8时开始,第二波自5月31日晚8时开始。京东则宣布,将于5月31日晚8时全面开启“618”活动,“不熬夜、不用等、不延长”。
“预售制的初衷是好的,但预售规则也让部分商家‘钻了空子’。”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早在电商大促活动初诞生的那几年,由于商品现货量有限,很多消费者抢购不到,“预售制”因此应运而生。他说:“当时推行预售,是为了缓解商家备货以及物流压力,同时也让消费者能够提前预订心仪的商品,并享受更多优惠。然而,预售商品一般在定金退还、价保等方面有诸多限制,且发货等待时间较长,由此也产生了不少消费纠纷。”他表示,随着预售模式背后的问题逐渐暴露,“取消预售”成为市场的主流声音。
事实上,这次并非电商平台第一次提出“取消预售”。早在2021年,拼多多就打出了“无定金、不预售”的口号。2023年“双11”期间,京东也提前活动时间并取消预售。今年“618”,国内多家主流电商平台纷纷跟进取消预售。种种或许都意味着,传统电商平台沿用已久的预售机制,将退出历史舞台。
没有预售也不能掉以轻心
针对电商平台取消预售,记者采访消费者时发现,有人拍手叫好,但也有人反应平淡。
市民王女士说:“以前经常遇到预售商品发货慢、不保价等问题,现在取消预售制,我们购物就更加便捷和透明了。”她认为,取消预售制能够减少购物风险,提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没有预售,也不能掉以轻心。”市民杨先生则表示,电商平台取消预售制后,商家可能会采取其他促销手段来吸引消费者,消费者仍然需要保持理性消费的心态,以免陷入其他潜在的购物陷阱。(记者 林本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