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南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南平市防指”)总结、吸收近20年来极端暴雨洪灾和台风防御工作经验,在全省率先推出《南平市防汛防台风工作规程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该《指引》细化、固化防汛备汛8类40项、应急响应前3类5项、应急响应期间6类19项、应急响应终止后5类5项等重点工作,促进全市防汛“新手”成“能手”,“能手”成“强手”,为南平防汛抗旱工作筑牢安全堤。
聚焦精准化、集成化,紧扣预警先导“关键”
《指引》统计、梳理全市20年来的雨水情、险灾情等要素、发生频率,复盘分析近12年来出现亡人的7个暴雨过程,探索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建立完善《暴雨红色预警应急联动工作机制》,要求县级气象部门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后,3分钟内通知同级防指和党委政府两办,县防指接报后,10分钟内启动防暴雨洪水Ⅱ级应急响应,立即进入临战状态。
通过建立“熔断”机制,要求遭遇极端天气灾害时,立即采取停工、停业、停课和休市等措施,把各项防御措施落实在灾害发生前。如2023年台风“杜苏芮”期间,市防指根据灾情形势,及时发布动员令,动员全体市民及外地在南人员非必要不出门、户外活动取消、工程停工、水上航道关停、群众转移等硬措施,确保安全。
重点关注水库山塘、地质灾害点、高陡边坡、道路桥梁等可能产生灾害的重点部位。将全覆盖排查、巡检发现的9142个防汛抗旱类社会面风险点和1008个问题隐患,运用“一库三单”信息化管理机制,全部集成至“一库三单”平台,落实闭环管理。
聚焦链条化、清单化,补齐缺口漏项“短板”
针对汛前隐患排查整治机制运行弊端,南平市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完善《汛前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闭环管理工作机制》,提出8个重大隐患的参考标准,采用“县乡全面排查、市级随机抽查、防指重点核查”的工作方法,在拧紧责任链条上“严查、严管、严落实”,杜绝排查、抽查、核查过程中“老好人”现象,做到重大隐患“零突破”,现已累计排查发现重大隐患25处(均已整改完成),落实具体责任单位、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时限,确保“隐患可溯、责任到人”。
要求根据应急响应等级,分类收集汇总不同应急响应等级下,应转移安置人员信息,建立转移安置人员花名册,全市共落实7069户15051人。在暴雨洪水期间转移人员时,要求同步报送被转移人员姓名、联系电话、安置方式等信息,并与花名册进行比较,确保入南、返南等人员信息“零遗漏”,动态管理危险区域人员名单。
创新转移人员抽查机制,按市级1%、县级10%、乡级100%的比例,随机抽查群众转移情况,抽查发现未按时转移、转移不到位的,迅速反馈至基层一线,确保危险区域群众实实在在转移。同时,建立干部下沉抽查机制,应急响应期间,市级按20%比例、县级按50%比例、乡级按100%比例,定期、不定期抽查检查县(市、区)领导、乡镇(街道)两委、村(居)干部履职情况。确保群众转移“巡查摸排到位”“人员转移到位”“转移安置到位”“精准服务到位”“安全管控到位”的五到位要求。
聚焦扁平化、具体化,实现快速联动调度
通过《指引》,南平市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协同、跨地域联调联动机制,不断提升汛情旱灾险情应对能力,健全防汛抗旱应急保障体系。
截至目前,南平市全面落实市县、乡镇、村级防汛抗旱责任人7254人,有力贯通市、县、乡三级扁平化指挥体系,通过统一指挥、精准调度、视频协商,建立覆盖监测员、巡查员、气象员、镇村干部、基干民兵、“户代表”和部分危险区域群众等19.48万人的群测群防网格,确保各项指令落实到县、到乡、到点、到人。
横向上,南平市级防指成立综合协调组、洪涝灾害防御组、转移安置组、抢险救援组、道路交通管控组等5个专项工作组,由各副总指挥分别担任组长,应急响应期间进驻指挥部,互联互通互动、及时会商研判、共同指挥调度,确保指挥中枢顺畅运行。
在重点流域防控联调联动的基础上,南平市通过完善巩固跨省界、地界流域跨流域联调联动,主动与浙江庆元(松溪)、三明沙县(沙溪)、三明将乐(金溪)建立雨情共享会商、水情共享调度、水库泄洪联调、信息沟通联动等机制,提前掌握上游雨水情、灾险情、水库泄洪等信息,有效延长洪水预报预见期,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支持。(记者 陈艳 通讯员 王建辉 罗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