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由极端天气带来的气象灾害频发。记者从今天(5月8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中,通过对大量气象灾害的历史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台风活动、极端降水、高温等灾害情况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需加强防范。
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气象灾害风险普查过程中,中国气象局已完成对1978到2020年间 ,我国31个省(区、市)的337个市、2764个县和86个特殊区划范围的10种气象灾害过程的致灾数据收集分析,包括台风、暴雨、干旱、沙尘暴等。由此得到了32类致灾因子数据,总计条数达664万多条,形成了由5000多个全国性重大气象灾害历史事件组成的数据库。调查发现,我国的气象灾害呈现出新的变化。
近十年北方局地降水致灾强度趋强
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司长梁丰表示,一是近年来北上台风活跃,灾害影响大,需要密切关注灾害对华北、东北的影响;二是我国极端降水发生频次和强度增加显著,最近十年,北方局地降水致灾强度趋强,需着重关注提升北方地区暴雨灾害的防御能力。
调查发现,我国高温灾害的发生频次和强度都显著增加,高温灾害致灾危险性增强;此外,我国复合型低温灾害的影响要大于单个低温灾害事件造成影响的总和,需加强关注。
气象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气象灾害普查得到数据将被应用于重大工程选址和可行性论证、地方区划编制,同时,还将据此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对应急响应启动标准进行调整,增加准确性,降低气象灾害风险影响。此外,气象灾害信息的完善将在保险、能源、交通等领域发挥作用,加强当前应对风险能力。
气象灾害数据分析助力调整定损标准 优化保险方案
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司长梁丰指出,比如根据普查数据修订保险指数产品,调整定损标准,厘定保险费率,优化保险方案,充分融入金融保险行业。
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普查是首次完成国、省、市、县四级6大类自然灾害和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由于涉及行业部门多,技术流程长,国务院普查办加强国家和地方、综合和单灾种的技术统筹,各级成果需得到地方政府和相关行业部门的认可,严格质量把关。
(总台央视记者 赵雨彤 王晨)